词汇|已经被媒体用滥的“赋能”一词,到底什么来头( 六 )



需指出一点,“臣”通常是官员向君王上言时的自称,例如《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中,臣就是诸葛亮的自称,类似词汇包括仆。

这里需要重点解读下第一条,该段文字出自司马光参与编纂的《温文正公集》,原文是传主替老友写的一封给辞官信,意思是:自我检讨之后,我发现老天赋予我的能力很少,后天学习研究得也不深,所以只能学习诗书礼仪,教授儒学。

赋能在这里的用法实际上与今日所说A赋能B的逻辑一致,虽不能说与今日赋能有直接联系,但至少可以说,司马光第一次实践了用法。

“赋能”的第二个源流,也是最清晰的源流是学术话语体系。搜索知网可以看到,该词使用频率上,社科(人文)大于科技(理工)。然而从时间上看,最早使用这个词汇的其实是理工科。

词汇|已经被媒体用滥的“赋能”一词,到底什么来头
文章插图

知网搜索“赋能”按照时间排列结果的截图

这里需要指出,前十中几篇社科论文中,“赋能”皆为耦合,唯有第2、4、7、10条,赋能以独立实意存在。

《化学名词草案》是1951年,国内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工作小组勘定的文献,权威度与可信度很高,其中“activation”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活化与赋能【物】”,另一个是“活性化”,可知赋能一词的含义与活化相同。特别要注意,这里赋能之后的括号做了说明,仅能用于“物”。

这个词汇原本泛指那些溶液离子和酶到高级生命系统和生理机构的功能活动,是一种不太专门的术语,比较有代表的是活性炭的活化:自然环境中的碳经过一系列人为处理后,具有物理吸与化学吸附性。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赋能”相当于让静态的物体变为动态。

在另一篇名为“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和質量的一些问题”的论文中,在讨论铝制电容器制备时,“赋能”一次被频繁提及,其意思是能量传导,例如“晶体结构与赋能后形成氧化膜结构”。

如果按照关键词检索,共计有646篇论文,2010年以前全部为理工类,2010年以后逐渐扩散到教育学、医学、管理学,特别是今年,几乎全部来自管理学。

赋能用做能量传导广泛存在于电学、材料学的论文中,所指也基本与上述两例类似,要么是说活化,要么就是能量传导。

横跨了历史和理工科,不妨简单作个小结。

赋能的确偶见于史料之中,含义有虚实两种指向,用法也有所区别,因主语不同而不同。非人称作主语时,指代赋予能力;人作主语时,指代能力或者财富。

而在学科中该次的用法可能带有舶来品色彩,主要描述从静到动的过程。在自然学科中,往往还用来形容能量传导。不过从学术规范来讲,赋能应用到理工科论文写作时,或许不是一个规范的专业术语。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