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则民论脉诊

【杨则民论脉诊】

杨则民论脉诊

文章插图
按:网上讨论脉诊的帖子似乎很少 。现在把近代名医杨则民论脉诊的文字贴在这里,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或争鸣——业中医者若对此无话可说是难以想象的 。杨文中有个别术语可能会引起误解 , 比如那时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称为心房,故特别指出 。又,《潜厂医话》中的“厂”字 , 读作AN,意思与“安”大体相同 。
杨则民氏为近代著名中医,理论造诣很高 。拙著《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曾有专节介绍 。以下所引,是他对脉诊的见解 。杨氏所论或偶有不当处 , 但总体而言,笔者自觉不如杨氏认识精当 。引文见杨氏遗著《潜厂医话》 。(董汉良 陈天祥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引用时改正了几处比较明显得错别字和句逗 。
脉诊为近世医者病者所共信,以为诊病惟一之术 。在医者可不加问诊而使三指以疏方 , 病家则隐匿病情以试医生脉诊之能否,医道之荒莫甚于此 。此习不去,吾医将无立足地乎 。前贤知之,发为振聩之论:“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工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此李时珍之说也 。“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末,则于望闻问之际,已得其病情矣 。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以脉参?。飧侨绱? ,曷以诊脉知病为贵乎 。”此张景岳之说也 。而徐大椿之论尤为明确 。其言曰:“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 , 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 , 何能诊脉即知其何?。私酝撇馀贾校?以此欺人也” 。且《史记?篇鹊传》曰:“视垣一方人 , 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但以脉为名耳 。夫创寸口诊脉之扁鹊犹如此,况其后人乎 。
考古人切脉 , 非独寸口而已 。十二经,奇经八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冲、任、督、带皆可按诊之 , 王叔和之脉经详言矣 。盖脉之搏动原于心房,故凡浅层动脉无不可按 。人迎、趺阳、巨里古人多诊之,惟桡动脉为最浅层,按之更明晰耳 。最先论述按桡动脉(即寸口)者为《难经》,后人因奉之以为不易之诊法(《史记?扁鹊传》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证) 。按脉之搏动而相对的分为种种脉象,其名与日俱多 。伤寒金匮所言,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 。此外如柯琴主十脉,陈修园主八脉,近人恽铁樵主内经十脉,殆无一定者也 。以脉测病已近悬揣 , 更分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 。试以王叔和、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诸家所分配者观之,其差参殊甚 , 比而观之,其异如下:左关以候肝胆,右关以候脾胃,诸家皆同 , 左寸以候心与心包,张与二李同,王则以候心与小肠也 , 其异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 , 王则以候肺大肠,张则以候肺心包也,其异二;左尺以候肾膀胱,诸家同,惟张更加大肠,时珍更加小肠,其异三;右尺以候肾大肠,二李同说,而王则主候命门三焦,张主候肾小肠也,其异四 。呜呼!区区寸口三部而异说如此,将何取信于后人乎 。此皆悬揣无验之谈,宜其随人不同也 。
时有人,其诊脉只以寸候上焦诸病 , 关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诸病而已 。此则内经:“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胫足中事也 。”
以脉取名,大抵可分三类 。以按脉轻重而得其状者 , 以浮沉为纲,浮者轻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 。古人以浮为皮脉,谓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 。沉为骨脉,以指按须推筋及骨乃显其象也 。其浮而无力者为濡脉,其浮而极有力者为革脉 。其沉而无力者为弱脉,其沉而极有力者为牢脉,其沉极如无者为伏脉 。脉在革牢之间 , 三部皆有力者为实脉,皆无力者为虚脉,无力甚者为微脉,无力而大者为散脉,但中空无力者为芤脉 。共计十二脉 , 皆统于浮沉 。
以脉搏至数分者,迟数为纲 。一呼吸间三至者为迟,六至者为数脉搏 。数脉时而一止者为促脉 。四至者为缓脉,其时而一止者为结脉 。七至者为疾脉,时而一止须臾复动者为代脉 。共计七脉统属于迟数 。
以形状分者,滑涩为纲 。往来流利如珠者为滑,滞涩艰难者为涩脉 。弦细端直按之且劲者为弦,较弦更劲左右弹指为紧脉 。来盛去衰为洪脉,粗大阔为大脉 。形细如丝为小脉,如豆乱动,动摇不移为动脉 。来去迢迢而长为长脉,缩缩而短为短脉 。共计八脉,皆以形状为言,统属于滑涩 。
中医言脉,虽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轻重分候之法,实皆不适用 。必不得已而采用旧说 。可依难经,寸以候头至胸,关以候自膈至脐,尺以候自脐至足 。医宗金鉴谓:“脉象浑一,并不两条,亦不两截” 。足以证三部配合脏腑之无理矣 。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 , 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
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 。
脉诊之真诠按桡骨动脉之深浅、部位以候病之深浅者曰脉诊 。前人仅依临床经验,师心自用,对此有种种玄妙之谈:“合色脉之法,圣人所首重 , 治病之权舆”、“色脉之要,可通神明 。”今之西医 , 则祗用以识至数,候心脏 。对前人脉说,一切置诸不问 。中医脉说之夸张者,诚应弃不顾,而精切有当于治术与诊断者,宁可置诸不问乎?本篇之作 , 旨在祛莠言之乱正,启今人之悟解 。欲令诊脉之法 , 不局于心脏,精巧之诊 , 重光于将来也 。先祛惑论,次布真解 。
一、脉诊之惑论中医脉诊之法,肇始于素问,宏通于越人 , 而大成于叔和 。自是厥后,代有名家 。然决阴阳虚实于三指之下 , 别表里内外于方寸之内,其事虽简,其理难解 。前人只凭临床之经验,而无诠释之科学,臆见所及,遂多谬说 。此时代限之也 。时至今日而犹信以为真则惑矣 。考中医脉说之惑乱后人者,殆有三端:

杨则民论脉诊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