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历史上悍勇的武将,管内政其实也有一手( 三 )


事实上,一些在演义中塑造成文官形象的人物,实际上领的是武职。一些彪炳史册的武将,却是因为文职工作做得好才有资格带兵的。
首先要提的就是张昭。这个在许多人心中都是个白胡子老头形象的东吴名臣,实际上是吴国军政“一把抓”的大人物。在孙策掌权的时期,张昭就已经是抚军中郎将,最后到了告老上还军权的时候,还被拜为辅吴将军,是“班亚三司”,也就是一个仅次于太尉、司空和司徒的地位。
张昭|历史上悍勇的武将,管内政其实也有一手
文章插图
作为长期持有孙吴军政大权的重臣,仅从职能来讲,张昭实际上同诸葛亮、司马懿所做的事务实际上是一样的。不过或许因为军事才华的欠缺和战略方针的不同,没有彪炳战绩的张昭并没有在军事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同样,也有些在我们印象里是“悍勇武人”的猛将,也可能文事或者说内政工作,做得相当不错。
例如以苦肉计被人记住的猛将黄盖,最早被领导记住,其实是因为政务工作做得突出。
张昭|历史上悍勇的武将,管内政其实也有一手
文章插图
《新三国》中的黄盖形象
《三国志·黄盖传》几近三分之二篇幅都在讲黄盖作为地方长官的政事功绩。“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黄盖早年干的都是文职工作,之后被派去山越做地方官——其实就是哪个县有问题就去那里做巡回县令。
在上任石城县的时候,黄盖还客气了一下,说自己不懂文职工作,把权力交给了掾吏,结果……
“初皆布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也就是过久了,手下人以为黄盖是真的不看文书也不懂业务,就开始疏忽公务疯狂摸鱼。实际上黄盖把过失都悄悄记在了小本子上,挑了一天给手下人摆鸿门宴,一条一条责问官吏这里那里做得不对,把各级官僚拿捏得死死的。
黄盖先后做过九个县的县令,最后才升任丹杨都尉,开始指挥作战。不过纵观现有史料,除了向周瑜献火计以外,黄盖被记载下来的最大战功也不过是指挥武陵郡一场几百人的小型战斗,可以说是实打实的“技术官僚”了。
相比黄盖,把内政工作做出了更多花样的应该是邓艾。尽管最广为人知的战绩是“偷渡阴平,直取蜀汉”,但农吏出身的邓艾,被委任的最重要的工作,实际上是在魏国东南区域建设农业水利。
相较汉时政治意味更浓厚的(主要是惩罚)的戍边屯田制度,曹魏的屯田制可以说是国家“总体战”的基石,旨在保护国家的农力资源,积极鼓励生产,为将来的持久战打好经济基础。
作为将这条政策执行得最有章法的官员,邓艾还写了一篇《济河论》论述详尽的屯田治水方针,为政府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