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近况

【胃肠道息肉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近况】

胃肠道息肉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近况

文章插图
……
(一)临床表现
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
(二)诊断
虽然胃息肉在尸体解剖病例中的发病率仅0.12%~0.8%,而胃镜的检出率高达8.7%左右,但近50%的胃息肉是在与息肉无关症状的胃镜检查中意外发现的 。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可检出较大的息肉 , 表现为突出于胃腔的隆起性病变 。胃镜下息肉多呈圆形或半球形 , 少数为分叶状,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细颗粒感,多呈橘红色,较周围黏膜色泽稍重;长蒂者顶端变化较明显 , 可有白苔、糜烂或出血 。若内镜下观察息肉表面有糜烂坏死、基底部有浸润性病变、表面颗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结节状等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内镜下所见到的息肉均应常规活检,要求多处分别取材数块 , 但内镜下活检有较大局限性,易使早期恶变漏诊,因此宜在内镜下切除息肉后行连续切片“全瘤活检” 。
(三)治疗
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症状较少,故息肉切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全切除后活检,以排除有无小的癌变灶 , 预防癌变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多数学者主张对胃息肉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 。Ginsberg等认为即使直径为0.5 cm的胃息肉亦有恶变可能,且镜下活检钳活检有可能漏检,故主张大于或等于0.5 cm的息肉均应整个切除 。常用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方法有高频电凝圈套摘除、激光切除、热活检钳烧灼、微波切除等,对小于0.5 cm无蒂息肉首选热活检钳烧灼,有蒂或大于0.5 cm而小于2 cm的无蒂息肉以圈套摘除较方便,与其他方法相比,圈套摘除最大的优点是能回收标本送病检,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最为常用;大于2.0 cm的无蒂息肉因内镜下切除易发生出血和穿孔,宜采用手术行胃部分切除术 。

胃肠道息肉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近况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