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

文章插图
导读: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 。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 。……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发生率近年来已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抗感染和体液疗法的进步的结果 。脑的静脉和静脉窦之间有广泛的沟通,吻合支富,易建立侧支静脉,从而血栓的症状往往得以代偿,但也可引起静脉回流和脑脊液流障碍 。
脑的静脉窦处于二层硬膜之间 , 管腔大小固定不变,血循环是被动的 。脑的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 , 血液可以逆流 。大脑皮层静脉流经上矢状窦 , 达右侧横窦和乙状窦而至颈静脉;大脑深层静脉流经下矢状窦,达Galen大静脉和直窦,流人颈静脉;大脑前部静脉流人海绵窦和岩窦而入颈静脉 。此外,上矢状窦又是脑脊液吸收的主要部位,还经过导静脉与头皮静脉相通;海绵窦又经眼静脉与面部静脉相通,从而颅外感染可通过局部静脉而逆流至颅内 。
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栓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型血栓多发生于海绵窦和横窦、乙状窦 。海绵窦血栓的感染多来自面部、眼眶、鼻部的化脓灶,常有面部疖肿挤压史 。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或鼻窦炎 。非感染性血栓多发生于上矢状窦,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脱水、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凝血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肾病、服用抗血栓药物等 。总之,多见于高凝状态、血浓度增高和血流缓慢等情况 。近来发现小儿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可由于先天性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抗心肌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血小板减少症(Alper等,1999)而引起 。
临床表现可分为全身症状和窦性症状两类 。全身症状因年龄而异 。新生儿以频发抽搐、昏睡为主;婴儿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膨隆、面部浮肿;学前儿可有发烧、呕吐、抽搐、局灶症;年长儿有抽搐、假性脑瘤综合征(视乳头水肿、外展神经麻痹、头痛、意识障碍)、局灶症 。
窦性症状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的限局性神经症状 。
①感染外,由于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因而眼球突出,眼睑和结膜均充血、水肿,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 。海绵窦内穿行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三叉神经眼支)也受累 , 故眼球向各方向活动均受限 ,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眼支的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 。血栓可由一侧经过环窦而扩张至对侧 。如未及时治疗 , 还可伴发其他静脉窦栓塞、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 。
②横窦和乙状窦血栓形成:可突然发热、乳突疼痛 , 红肿,静脉怒张,严重者颈静脉压痛、变粗硬 。病变波及颈静脉孔附近时,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 。常见颅内压增高 。腰穿作压颈试验时,压迫患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无变化 , 压迫健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增高(Ayer征阳性) 。如有感染扩延可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 。
③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 , 故常发生颅内压增高和交通性脑积水 。意识障碍轻重不等 。当血栓扩延至大脑皮质静脉时,则出现部分性癫痫发作、偏瘫、不肢瘫、偏身感觉障碍、排尿障碍等 。
④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多由静脉窦血栓扩延而来 。临床表现不一,决定于血栓形成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脑水肿、脑软化、脑出血等并发情况 。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断除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外,可做脑脊液和脑影像学检查 。脑脊液压力常有增高,可见红细胞或黄变,感染者有中性粒细胞增高 。CT可显示病变部位,但非特异;MBI和MRA可显示血栓的发展和脑实质病变 。经前囟的脑超声可监测血栓病程 。脑血管造影仍是主要的确诊方法 。

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