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


2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

文章插图

(六)紫癜型药疹此型药疹可由巴比妥盐、甲丙氨酯(眠尔通)、口服利尿药、新霉素、奎宁等引起 。通过II型变态反应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III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炎症而产生紫癜 。轻者双小腿出现红色瘀点或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有的可略微隆起 。重者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 甚至有粘膜出血、贫血等 。有时可伴发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疱 。
(七)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严重的药疹 , 常由磺胺类、解热止痛剂(水杨酸类、保泰松、氨基比林等)、抗生素、巴比妥类等引起 。起病急骤 , 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皮损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常起始于腋和腹股沟,迅速波及全身,触痛显著 。旋即于红斑处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搓拉即成糜烂面,或形成大面积的表皮坏死松解 , 尼氏征阳性 。坏死表皮呈灰红色覆于糜烂面上,留下疼痛的剥露面,像浅表的二度烫伤 。口腔、颊粘膜、眼结膜、呼吸道、胃肠道粘膜也可糜烂、溃疡 。部分病例开始时似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即泛发全身,须即刻停药及抢救 。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及蛋白尿甚至氮质血症等而死亡 。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 。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 。多数病例是长期用药后发生 。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 。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 。起病急 , 常伴高热,寒战 。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 , 破裂后渗液结痂 。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 。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 。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 。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 。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
(九)痤疮样药疹(acniform eruption)多由于长期服用碘剂、溴剂、皮质类固醇制剂、避孕药及异烟肼等引起 。潜伏期较长,表现为痤疮样皮疹 , 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发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长期用溴剂者可发展成为肉芽肿损害 。
(十)光感性药疹多由于服用冬眠灵、磺胺、异丙嗪(非那根)、四环素、灰黄霉素、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补骨脂及甲氧补骨脂素等药后,再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引起 。可分为两类:①光毒性红斑(phototoxie erythema):皮疹与晒斑相似,多发生于曝光后7~8小时 , 局限于曝光部位 , 任何人均可发生;②光变应性发疹(ph0to al-lergic eruption):仅少数人发生 , 需经一定的潜伏期 。皮损多呈湿疹样,可见于曝光部位及遮盖部 。此外,少数患者可发生荨麻疹或苔藓样疹 。停药后仍持续1~2周或更久方能消退 。
【2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除上述的一些类型外 , 药物还可以引起其它形态的皮损 , 如避孕药可致黄褐斑;冬眠灵及马利兰可致色素沉着;肼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和苯妥英钠可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等 。D-青霉胺可引起天疱疮样皮损,苯妥英钠可引起假性淋巴瘤综合征 。

2 药疹的分型及各自临床表现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