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痹病

【第二节 痹病】

第二节 痹病

文章插图
第二节 痹病
痹病指正气不足 ,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 痹阻经络 ,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届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 , 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人,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
肢体经络痹?。?为常见?。⒉÷噬醺?nbsp;, 有些甚为难治 , 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
痹病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风湿、行痹、痛痹、着痹、历节、白虎历节、痛风等 。《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 。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 。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 。隋·《诸病源候论》不仅对痹病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而且在病因学上提出了“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清代温病学的形成 , 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 。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 , 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医学心悟》《类证治裁》等医籍也赞同这一观点 。

第二节 痹病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