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颤震

【第五节 颤震】

第五节 颤震

文章插图
第五节 颤震
颤震是指由内伤积损或其他慢性病证致筋脉失荣失控,以头身肢体不自主地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代亦称.“颤振”或“振掉” 。
本病老年人发病较多,男性多于女性,多呈进行性加重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颤震病人也在增多,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 。
《内经》称本病为“掉”、“振掉”,《素问·五常政大论》描述了其临床表现,如“其病动摇”、“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指出病变在肝,《素问·脉要精微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明确了病变与“髓”有关 , 《内经》的论述为后世阐述本病奠定了基础 。至明代,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许多医家对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较系统地论述 。《证治准绳·杂病·颤振》说:“颤 , 摇也;振,动也 。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手足动而头不动者,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不仅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而且概括了本病的病机为“筋脉约束不住” , 病与肝木风火有关 。《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 , 动也 。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疚 , 其势为缓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即颤振之谓 。”这里指出与瘛疯区别,还与诸禁鼓栗有别 , 曰:“渚禁鼓栗 , 如丧神守,皆属于热 。鼓栗亦动摇之意也 。”还指出病因:“此症多由风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挟湿痰者 。”《赤水玄珠·颤振》认为颤震的病因病机是“木火上盛,肾阴不充 , 下虚上实,实为痰火 , 虚则肾亏”,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治疗应“清上补下” , 体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清代,《医宗己任编·颤振》强调气血亏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并创造大补气血法治疗颤震 。《张氏医通·颤振》较系统地总结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并列举出13个证候和主治方药,还以脉象判断预后,丰富了本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

第五节 颤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