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问题对策


老人心理问题对策

文章插图

老人心理问题对策
1、幻想心理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 。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
2、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 。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 。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
3、怕孤独心理
【老人心理问题对策】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 。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 。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
4、偏激心理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 。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经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 。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 。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
5、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 。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 。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 。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
6、怕死心理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 。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

心理问题类别
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个体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
1、发展性心理问题
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是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个体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个体 。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愿望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缺失等几个方面:
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个体,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个体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个体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的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
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虽然也对个体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它对个体所作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个体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信心等,都是以个体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为目标的 。
2、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 。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主要是健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
哈特曼认为: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以无须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的环境 。由此不难发现,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既然是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双方 。但人们在谈到适应时,心目中想的主要是个体的改变,是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的变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时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所取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 。
适应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的是个体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个体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
强调教育的原则,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视个体自身理性的作用,教育者并不是要亲自帮助个体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其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内容,侧重于工作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个体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是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 。
其特征:一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一般以6个月为界线);二是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糟糕,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三是表现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 。
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始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 。有的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 。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就容易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 。
有心理问题原因
“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是生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反映机能与产物 。生命漫长的矛盾斗争历程,进化出了能够识记、思维、体验情绪的物质器官──人脑 。人的一切心理、行为活动只有在意识和潜意识的本能协同协作下,遵循“需求—斗争—奖赏”这一规律,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人脑才能体验到自信、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才能成为正常人 。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就像人的胃这一器官,是生命进化的结果,是用来消化和吸收食物,满足生命体生理需求的 。如果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毫无食欲、味同嚼蜡地进食(类似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斗争的抑郁症),或专门吃些生鱼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类似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斗争的神经质症),违背了作为生命进化发展结果的胃的活动规律,当然要受到惩罚 。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 。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指具备不同现实条件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根据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可以把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它们交织交错,充斥人生,但总应以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为主 。一旦其他类型的任何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习惯,成为常态,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
1、为有意义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人)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是:为满足有意义的合理性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这样的人生才会充实、幸福、有价值 。“需求、斗争、奖赏”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一旦严重分割、长期不协调,即说明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式,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凡事有度,正常人的“需求斗争奖赏”总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即便偶尔有所偏激,也是应激性、过渡性的行为 。比如,无所事事会百无聊赖,必须做不感兴趣的事会郁闷,面对强大敌手的威胁会害怕,面对弱者的无理顶撞会愤怒,面对不称心而又左右不了的客观事实会急躁和无奈……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基于生命的本能认知、判断和反应,人都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遭遇不顺心的事而产生相应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也比较容易被感知和消解,但如果长期感受着不适情感,那就要警惕了 。量变引起质变,积劳易成体疾,积郁易成心疾,长久地劳累能引发相应的生理疾病,长久地体验不良的情感势必要引发心理疾病 。因此,无论是从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还是从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现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立足现实,实事求是,为满足有意义的主导性需求而斗争 。
2、为无意义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麻木颓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乏味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将会更有条件去追逐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自我、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为满足需求的斗争中,要警惕“游戏人生”的生活方式 。把娱乐游戏当成人生常态的生活,虽有主导需求,有为满足需求进行斗争的动机和兴趣,其间,也能体验到相应的刺激和愉悦,但这种主导需求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娱乐游戏总归是“游戏”,它不承担责任,也产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应和建设性贡献 。玩乐只能是业余的一种放松性休闲方式,而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态,沉迷其中只会使人麻木沉沦,虚度年华 。“人活一世,草生一秋 。”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转瞬即逝,万事成空,既然能幸临人世,就应该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用心去学习和工作,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价值的兴趣上,唯此,才能不虚此行,无憾终生 。
3、脱离斗争(平庸困顿)
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没有压力和动力,无需求,无斗争,那是懒散,是碌碌无为,这样的人生会空虚无聊,生活会苍白索然;有需求,无斗争,那是空想,是做“白日梦”,这样的人生会迷惘困顿,生活会虚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无措,脱离具体斗争对象,进行空泛的斗争,那是浮躁,这样的人生会纠结虚无,生活会焦灼郁闷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人生就是一个奋进的过程,只有追寻需求目标,从事自己热爱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体现价值,才能感觉充实和幸福 。
4、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或换了新环境后,患者没有了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 。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 。抑郁症患者,或者极为孤独,或者疲于应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着的价值所在 。

老人心理问题对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