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

【3 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

3 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

文章插图
此外还要注意服药的时间与药温 。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前或饭后2个小时为宜,不要与吃饭时间过于接近 。凡调补用的丸剂和冬天吃的膏滋药,放在清晨空腹及临睡前服用,这些药的药味不苦,或带有甜味 , 服后不会出现呕恶,空腹服有利药物吸收,有增强补益的作用 。驱虫的中药,应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排虫 。而消食导滞的中药,宜放在饭后服用,有利于消化开胃 。汤药一般应温服或温凉服,发表药为了发挥发汗解表功效,应趁热服下 , 有时还可在药后吃些热粥,以助发散 。壮热邪实或阴虚潮热者,中药可以凉服 。如属中药与西药同用,二者必须分开服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服下 。
婴幼儿服药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后不肯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药时可将患儿抱起 , 取半卧位,但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齿龈受损出血 。不要捏鼻灌药,以防药液呛人气管或引起窒息 。喂药后将患儿抱起名轻拍击其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 。学龄期儿童均能自己服药,但要加强督促,防止他们将药倒掉 。对重危病儿,神识昏迷,若用中药应鼻饲给药 。丸剂、片剂研碎后放在温开水中易有沉淀而阻塞鼻饲管,可用米汤调匀后注入 , 注入时宜缓慢,注入后需用温开水冲鼻饲管,防止堵塞 。
◆ 儿科常用内治法【疏风解表法】小儿肌肤嫩薄 , 腠理不密,卫外功能不固 , 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而发?。?邪毒郁于肌表,与正气相争,可出现高热、恶风或无汗等 。运用疏风解表的方法,通过发汗疏邪,使部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 。疏风解表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一般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常用荆防败毒散、麻黄汤、葱鼓汤等,发汗较强的药物为麻黄配桂枝,羌活、苏叶次之,而荆防较弱;辛凉解表用于风热表证,常用有桑菊饮、银翘散等,桑菊饮主要用于发热轻而咳嗽较重之证,银翘散则主要用于发热重而咳嗽较轻之证 。
【止咳平喘法】小儿五脏性能表现,肺脏娇嫩,而肺主皮毛 , 最易感邪郁于肺经,邪郁化热,炼津为痰,痰阻肺络 , 肺失宣肃而咳喘 。常见病证有哮喘、肺炎喘嗽等 。哮喘有寒热之分,寒痰内伏常为风寒之邪束于肺经所致,可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法治疗,小青龙汤、三拗汤为常用方;而热痰内蕴常为风热之邪犯肺 , 或寒郁化热所致,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 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为常用方 。肺炎喘嗽也有寒热之分,但其病机以肺气闭塞为主 , 故在运用止咳平喘法时,需顾及开宣肺气 。
【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干邪热炽盛的实热证 。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 。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时,可用桅子鼓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为主;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化湿;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解毒凉血;当肝胆火旺时,则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清热解毒泻火 。
【凉血止血法]主要用于有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 。血证主要由于血热妄行 , 血不循经引起,但小儿血证常同时可有气虚、阴虚、脾虚等,致使病情复杂多变,故在凉血止血方药中可配合补气、养阴、健脾药物同用 。常用凉血止血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玉女煎、清营汤、化斑汤等 。单味有效止血中药,如参三七、白及、仙鹤草 , 以及中成药云南白药等 , 也可配合在凉血止血方中同用,加强止血效果 。
【安蛔驱由法】小儿时期最易接触不洁之物 , 往往沾染虫卵 , 带入口中造成感染 。安蛔驱虫法主要适用于蛔虫?。?蛔虫病在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且有多种并发症可出现 。其次蛲虫、综虫等也需及时驱虫治疗 。蛔虫常见的并发症为胆道蛔虫症和蛔虫性肠梗阻 。发生这些并发症,若用猛烈的驱虫药,反而造成虫体躁扰 , 加重病情,此时应先安蛔缓痛为主 , 方用乌梅丸等,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蛔 。驱除肠道寄生虫病 , 如驱除蛔虫 , 常用追虫丸、下虫丸等 , 单味药使君子、苦棟根皮均为有效的驱蛔药;驱蛲虫常用使君子与大黄,并配合百部煎剂灌肠;驱绦虫常用南瓜子、摈榔 。
【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调,乳食内滞之证,如婴儿腹泻、积滞、疳证、厌食症等 。小儿脾胃薄弱,容易为乳食所伤 , 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运化失职,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 。常用消食导滞方剂如保和九、消乳丸、权实导滞丸等,单味药鸡内金、麦芽、山楂、六曲、莱菔子均有消食导滞功效 。如麦芽能消乳食积滞 , 山植能消肉食油腻,六曲善化谷食积滞 , 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 , 还有开胃作用 。在运用消食导滞法时,又常加入健脾、理气、清热的药物,提高疗效,维护脾胃 。
【镇惊开窍法】主要适用于小儿抽搐、惊痛之证,如高热惊厥、癫痛、暑温证、暴受惊恐等 。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怯弱,感受病邪,每易邪热枭张 , 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而抽搐;或因痰热壅盛 , 上蒙清窍而致惊痈 。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九、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极生风及辅证所致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等镇惊息风;热入营血,神昏惊厥 , 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神昏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 。运用镇惊息风药除了石决明、磁石、珍珠母等,虫类药也是常用的 , 如僵蚕、全蝎、蜈蚣等 。
【利水消肿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 , 小便短少而致水肿的患儿 。若为湿邪内蕴,脾失健运 , 水湿泛于肌肤者,则为“阳水”;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阴水” 。常用方剂,若‘“阳水”可用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等;而“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在利水消肿时,除了运用茯苓、猪苓、车前子等渗湿利小便药外,还视病情,与通阳化气药(如桂枝)、补气药(如黄芪)、健脾药(如白术)、温阳药(如附子)等同用 。此外,草药中也有一些有较好消肿利尿作用,如车前草、苡仁根、荠菜花等 。
【健脾益气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 , 气虚不足的小儿,如婴儿腹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 。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生化之源不足,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借助补气 , 故健脾与补气常配合运用 。常用方剂 , 如六味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单味淮山药粉调服,有良好的健脾止泻作用 。脾虚气弱小川由于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故常在健脾益气方中佐以砂仁、陈皮、佛手、谷麦芽、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 。

3 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