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移动互联网进入去"瘾"化时代( 六 )


对于内容平台,用户量、用户时长被视作平台商业价值最核心的要素。因此,竭尽全力将用户留在平台是这些产品追求的终极目的,越是强大精准的推荐算法便越容易让人“上瘾”。
前段时间,“假靳东”一词被顶上了热搜,一位六旬女士自称在抖音结识了男演员靳东,并自称正在与靳东谈恋爱,而事实不过是一场骗局。另外,在短视频平台诸如“假董卿”“假马云”“假刘德华”的网红层出不穷,有蹭热点的心理,同时也不排除通过他人身份做一些违规的事,很多网红、骗子稍微利用一些招数,用户都难以辨别其中真假。
算法只管你喜欢,不管那个东西是真还是假。
在《美丽新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会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在今天用以形容算法侵蚀人的思考能力,也无不妥。
这些产品越是强大,距离人性底线便越是接近。产品设计拿捏人的本质,吸引用户沉迷。各类“上瘾”模型在特定的人群中,又放大了危害。例如游戏和追星对于青少年、砍一刀网罗了不少中老年人、算法则涵盖全年龄段。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会产生关于“游戏是精神鸦片”“老年人被收割”等社会性话题。鸦片论或许言过其实,但沉迷却是普遍的。互联网产品成瘾已是全年龄段的网民都会遇到的问题。成年人能减少危害在于他们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都更加强,自身有意在防沉迷。
游戏、短视频等内容、追星等都有几点共同的属性,一是非必需需求,二是均具备消费特性。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非刚需内容往往面临着用户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打消这种所谓的不确定性,让用户对产品上瘾确实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一位短视频从业者认为,算法推荐的成功之处就是把用户的爽点摸得透透的。“你会去思考用户在这方面有什么样不爽的地方,或者怎么样会更爽,然后基于爽点去寻找解决方案”。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揭示了: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布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
人天生对于娱乐性、利己性的事物保持追随,很多互联网产品就如同一个开关,人一旦触发就会不断释放相关的需求,从而”上瘾“。
无可否认,这是移动互联网疯狂发展与相互竞争的结果。用户数量和用户时间都是有限,各平台为争抢用户由此陷入了一场透析人性的内卷大战中。
爪哇的答案 1963年,克利福德·格尔茨考察资源匮乏的爪哇岛孕育出精细的农耕文化时,内卷一词正式走向历史舞台。他肯定想不到,同样的情况会在50多年后发生在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的国度。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