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过年十大习俗,吃喝玩乐都有

市民的生活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有的家庭正月选择外出旅游,部分年轻人对过年也越来越淡漠,他们对过年的热情还不及某些西方节日 。这些习俗有的已经消失 , 有的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些至今在民间流传 。本期温州文化将为你介绍温州过年的习俗 。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 , 也有咸肉汤圆 。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 , 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 , 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 。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 , 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 。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 , 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 , 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 。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 , 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 。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 , 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 , 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 , 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 , 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 , 涤具晒物 , 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 。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 , 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 。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 。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 。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 , 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 , 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 , 大爆竹只放三发 , 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 , 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正月初二起 , 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 。上世纪50年代以前 , 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 , 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
【温州过年十大习俗,吃喝玩乐都有】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年也算过完了 。

温州过年十大习俗,吃喝玩乐都有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