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

民间流传的丧葬方式总是会有很多种,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
在温州,以前还一直盛行土葬这种仪式 , 现如今也有了新的殡葬方式 。
本文带你了解温州文化,一起来了解温州的丧葬习俗 。
土葬
温州市在历史上一直盛行土葬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现 。这种墓高约一米余,四周有4块天然大石块作支柱,上盖一块长方形的巨石 。据史载,至迟在2000年前的东瓯王驺摇时期就存在土葬 。旧时的温州西郊瓯浦山旁就有东瓯王墓 。从明清到民国 , 土葬之,风更盛 。
在温州民间,历来还有在生前筑寿坟 , 或死时临时选穴筑坟的习俗 。其坟大都以砖灰为塘,以石为茔,比较流行的是一种以棺木为中心,周围垒以大石 , 做成靠椅式的坟,俗称“椅子坟” 。由土葬发展成的殡葬旧俗,仪式繁琐,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并且化费巨大,浪费惊人 。
下面介绍旧的土葬习俗和新的殡葬习俗 。
 ?。坌×玻荨∪怂乐?,孝子披麻戴三梁冠 , 揭一个盛水用具到河边 , 后随一人执伞遮盖,先投一文钱于河中,汲取河水,叫做“买水” 。这水用来给死者沐身 。穿上敛衣(即丧衣)后 , 还给死者口中含一金质或银制的圆形的管儿叫“聪明棒” , 这棒用红缎包起来,塞入口内,俗叫“含口劲” 。
这是上古含玉的遗意 。然后把尸体移到中堂敛床上 , 以待大敛 。并取筷箸插饭中,绕以苎绵 , 陈于尸前,作为临时木主,同时在足下燃一灯,谓之“照冥路” 。
小敛以后 , 拆掉死者睡的床,在原床地上 , 还要摆一个磨石,磨上置一个斗,内放满垄糠 。糠上放一个米升,升上又放一灯盏油,内放七条灯蕊 , 一夜点到天亮,以后每夜减一条灯蕊,减至最后,即是头七 。依次七夜,灯蕊点完 , 叫做“点七星灯” 。每逢七天,除四七外,都要祭奠 。
 ?。鄞罅玻荨〗勒呷牍? ,也叫“入室” 。棺中必须先装松炭、柴灰、灯蕊草之类吸干之物 。婿家或内侄还要贮送给死者被褥、白烛、金银纸等,古时叫“□”,这是古时赠死的遗意 。尸体入棺后,把棺柜盖子用长钉钉好 , 并用水绸、生漆、涂塞了缝痕 , 这叫“落钉” 。
这时 , 孝子披麻、执杖 , 稽首跪伏阶下,六亲下辈 , 各依五服制度,分别穿麻、穿白,从跪,也稽首伏在后面,草草设起灵位,道士摇着铃 , 导孝子和亲友祭拜,叫做诵“开路经” 。在平阳 , 旧时还有丧葬用乐饮酒的习俗;“大敛用乐,其亲朋集奠时设酒馔觞客 , 送迎拜奠皆用乐 。大敛时亲邻皆至,名曰送敛 , 丧家多备筵席留饮,有宁啬于衾棺而丰于酒者 。”《平阳县志》
过去温州一带有亲死停葬的陋俗 。丧家惑于风水 , 听信堪与家之言,或惧葬时化费,因此停棺不葬 。富者其柩多停室内,贫者则置棺于村落树丛或祠堂中,露厝棺?。?雨淋日灸,腐汁入水 , 毒气熏蒸,为害极烈 。
清《永嘉闻见录》载:“……故一家之中,每见停棺累累,且久至数十年者,时日既远 , 香案为设 , 间值吉事,富家蔽以屏幛,贫家围以竹廪,竟以庭除为邱墟矣” 。这种陋习,现已革除 。
 ?。圩銎咂撸荨【墒?nbsp;, 死者入敛以后,每隔七天进行一次祭奠,直到七七四十九天 , 俗称“做七七” 。一七;亦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木主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亲友除送挽联、挽幛、花圈以及钱币外,均到灵前上香叩拜,并劝慰丧纸扎等活动 。
二七、四七、六七、一般活动从简,由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五七、七七、仪式较繁,除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包,请道士诵经拜忏,亲友均来吊唁 。
 ?。凵枇樘茫荨〈罅惨院? ,要在中堂正中,搭个高台,台上一椅一桌,叫做“灵桌”、“灵位” 。桌上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台,一盏菜油灯,并站着一对小型的纸扎的仙童玉女 , 摆在桌上 。桌下一张踏脚凳,凳上一双死者生前穿过而质地还好的鞋子,桌前挂起的白桌帏 。
还有帛幡上写着死者的生、卒年月日,叫做“魂帛”,挂在灵位前 。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认为死者魂魄坐在灵位上,因此桌上的灯要昼夜长明,叫做“灵前灯”,每日三餐茶、饭、面汤等供养,都如生人一般,俗叫“供饭”,也叫“礼鬼” 。七七供满,正个灵堂便撤掉 。这形式在温州叫“设灵帏”或“设孝帏” 。
 ?。鬯捅幻妫荨」?,凡逢人家办丧事,亲友有送挽联、挽幛 。挽幛是一大幅白竹布,正中写挽词 。如“哲人其萎”(男)、“驾返瑶池”(女)之类 。右边一行题上款,左边上行题下款 。由于白布写墨字后 , 能作抹布之用 。
于是,改为用白纸写字 , 贴在挽幛上 。这样,丧家悬挂以后 , 还可以做衣衫 。后来,社会风气奢侈,白竹布升级改为白绸子,贴墨写白纸 。近年来,挽联又飞跃升级,变为五彩缤纷的绸被面,搭在绳子上,完全失去了挽幛的本意 。
 ?。鄢鲩耄荨〈罅惨院?nbsp;, 棺材抬出去,叫做“出殡” 。旧时的出殡仪式,起丧时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也有先祭方相氏,即金面四目的大“开路神” 。并有白旗、高灯和一切旗、锣、伞、纛,还有骑马扮戏出的人 , 排成队伍,很象迎神 。
还有六角香亭,内放香炉、木主、古代叫“栗主”,也叫“神主”,有内外两函 。另有一容亭,挂死者画象 。接下去,大批亲友执绋跟随,名曰“送殡” 。棺材后面 , 又跟着众亲属送殡队伍 。在经过亲友住的街巷,则在门口摆祭桌 , 桌上摆香花一盆,点白烛,棺木经过时,则放鞭炮迎送,叫“路祭” 。
旧俗行土葬,一般都生前先筑寿坟,死后葬在山上 。有些地方,掘土成穴,悬棺而下,其掘出之土 , 拥筑成坟,坟上有碑,详刊死者姓氏及其子孙名号和安葬日期 。但多数地方则先以砖灰为塘 , 以石为茔,规模宽大,化费甚巨 。
棺木上山时 , 在棺前陈列肴馔等 。所选时辰一到,烧起柴火两大堆,鸣锣发炮 , 喇叭铙钹,锣鼓齐奏,并放花爆,孝子跪伏坟坦 。在一片杂乱声中,棺木进入坟塘,这叫“进棺” 。
这时人们在坟背上铺起松松的泥土,孝子肩背布袋 , 左手执一个盖仓谷的印,正只手套入布袋里,从左方登上坟背,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 , 再从右方下来,叫做“印坟”(方言谐音印音应,袋音代,是传代应坟的意思) 。这纯粹是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反映 。
棺柩入塘之后,将将坟塘外口,用砖砌好,只有大约当柩差不多高的正中处所,剩个足方一寸光景的洞儿,叫“龙门” 。时辰一到,又是烧火、奏乐、发炮 , 孝子伏地 。一个泥土工人用一块细小砖头,砌塞龙门 , 才算安厝完毕 。
这时,孝子还要跪在坟头把木主内外函 , 分排左右 。先内后外,再先外后内 , 用墨,点了木主上的王字成主 , 叫做“成主” 。于是孝子脱去凶服,换上吉服,肩头挂红彩 , 准备回山 。
回山时,放木主的香亭在前,容亭在后,奏乐下山,乘船回城 。般到城外 , 所有一切仪仗,以及扮饰戏出骑马的人,所有执事,都换了红彩 , 在船埠头等候 。香亭、容亭上岸后,仪仗排为队伍 , 依原路回去 。家内女眷,穿着吉服,焚香跪接,焚火盆 。在锣声、鞭炮声以及大乐声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炉 , 摆在桌上,依序跪拜毕,然后就摆筵席宴饮了 。
 ?。酃梗?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土葬进行了改革 。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移风易俗的原则,规划土葬用地,加强土葬管理 。除划定禁坟区(如风景区、公路两侧山坡等),指定建坟区(限在隐蔽的荒山脊地) 。
建立建坟用地审批制度外,着重推广公墓建设 。公墓以村为单位筹建,由群众集资,建成后由群众认购 。这些园陵式的公墓 , 既节约用地,又美观大方 , 给人以整齐、卫生、幽静、永久的感觉 。四周除种植花木外,还有凉亭、花坛、墓志等附加设施 。
有些公墓旁还建有“留容馆” 。据1989年5月统计,全市已有公墓100多座,15000多穴 。随着公墓的建设,丧仪也逐步简化,人们以挂白花、带黑纱、开追悼会来代替过去的披麻戴孝等封建殡葬旧 。
瓶葬
在温州市的泰顺、平阳一带,有瓶葬之俗 。有些人家在办完丧事,停棺数年,等待尸体腐朽后 , 就拾骸入瓶 。
火葬
火葬在全市在逐步推行 。其仪式十分简单,符合科学、卫生、节约和肃穆的原则 。
人死后 , 将尸体运往殡仪馆,暂时安放(采取冷冻、防腐措施),以后通知亲友,各方送花圈,一般在二三天内 , 由家属亲友在殡仪馆公室内举行简单追悼会,中间挂死者遗像,两旁列花圈 。仪式为:追悼会开始;奏哀乐;向死者默哀;然后向死者遗像三鞠躬;家属(或单位代表)致悼词;亲友致词 。
【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所有讲话,文词简单 , 内容均为肯定死者生前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好事和贡献,表示发扬和学习死者生前好的精神,化悲痛为力量,搞好国家建设 。最后,亲友们向死者遗体告别 , 然后把遗体运往火葬?。?两日后取回骨灰,装匣存放骨灰堂 , 或携回安放,或择地埋葬 。

带你了解温州丧葬文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