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

艺术源于生活 , 而高于生活 。黎族文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不仅是黎族人们文化的象征 , 更是黎族创造力的源泉 。黎族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习俗,造就了黎族服饰的色彩斑斓 。下面,大家就随小编一起走进黎族,看看黎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吧 。
简介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 , 缠头巾插雉翎 。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 。下穿紧身超短筒裙 。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 , 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 , 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 , 胸挂珠铃,手戴银圈 。头系黑布头巾 。
发展变化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 。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然也不相同 。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 , 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 。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 。师古曰:着时从头而贯之 。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 。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 。如果说汉代“广幅布” , 唐代的“吉贝布”、“盘斑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 , 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 , 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 。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 , 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 , 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 。赛方言黎族 , 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 , 其余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 。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 , 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 。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黎族服饰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服饰之一,需要保留其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 。当代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穿汉服、讲汉话 。但在结婚时,仍然穿着传统服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我省各大宾馆、商店及旅游景点,为了体现其旅游点的地域和风情的特色 , 不少服务人员穿戴黎族服饰 。
中外游客都以能目睹或穿戴绚丽的黎锦、黎服为幸,并盛装留影以为纪念 。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 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于1983年3月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海南撤州建省后,易名为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 , 研究所承担着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和生产黎族织锦和服饰的任务 。这对我省少数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作用 。
您可能还会喜欢:
不断充实中的哈尼族民间文学文化
白族形式多样的民间音乐文化
复杂的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民俗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朝鲜族的民间曲艺:老两口对唱

源于自然的黎族服饰文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