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南国奇葩”-潮剧

潮剧是流传于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来延长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地区戏曲的剧种,也是我们中国的十大剧种之一 。那么 , 大家对于潮剧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潮剧溯源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州地区而得名,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地区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 , 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
潮剧的艺术特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广东文化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 。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 。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 。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 。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 。“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
从表演上来看 , 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 。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 , 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广东文化等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 。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 。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 , 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 。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 。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
【独具特色的“南国奇葩”-潮剧】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 ,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 , 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 , 亟待保护和扶植 。2006年5月,潮剧入选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

独具特色的“南国奇葩”-潮剧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