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


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病理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
一、发病原因
影响峰骨量的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1.遗传 峰骨量的高低与遗传因素有关 。①种族:高加索人与亚洲人的峰骨量较低,因而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更大 。②家族史:年轻女性的骨密度与其父母的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③同卵双胎的骨密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 。④维生素D先天性缺乏常伴随骨密度减低 。
2.营养 适当摄入钙质,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性 。摄入钙的吸收率在儿童期为75%,在成人为30%~50% 。在成人早期补充钙质可以增加骨矿物质量 。摄入障碍多伴有骨密度减低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摄入钙量为500mg 。美国营养学家则推荐800mg 。我国营养学家建议采用美国钙摄入标准 。儿童期、妊娠期和哺乳期钙摄入量要增加至每日1000~1500mg 。
3.运动 运动能够刺激骨改进循环 。骨量的维持或骨肥大依赖于运动的类型、频度与抗重力效果 。青春期的运动能够增加骨矿物质量,但过度的运动不仅不能增加骨矿物质量,反而降低骨矿物质量,这是必须避免的 。同时,运动必须规律,持之以恒 。如果运动的强度或频率降低,运动对骨的效应也将降低 。
4.内分泌状态
(1)月经周期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可导致骨矿物质量变化:月经初潮越早,其后的骨矿物质量越大 , 初潮越迟,骨密度越小 。停止排卵的妇女比继续排卵的妇女骨密度要低 。妇女在绝经前主要为雌二醇,在绝经后主要为雌酮 。雌激素的转化过程主要在脂肪中完成 。因此,肥胖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低于消瘦妇女 。雌激素对骨的影响,一是影响成骨细胞,提高成骨细胞的数量,增加成骨细胞合成胶原,增加成骨细胞上的前列腺素受体数量 。二是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 。此外 , 雌激素还能抑制甲状旁腺素活性、刺激降钙素分泌、促进胃肠道吸收钙及促进维生素D向活性方式转化等作用 。
(2)甲状旁腺:由甲状旁腺素分泌 。该激素能够提高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当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剩时,骨更新加速 。但只要破骨/成骨细胞维持活性平衡 , 骨量不会减少 。
(3)维生素D: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为1,25-二羟维生素D3,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二是在骨中增加骨骼更新部位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能刺激成骨细胞合成蛋白质,同时参与骨基质的矿化 。缺乏维生素D将导致类骨质矿化障碍,发生骨软化症 。但维生素D过量反而发生骨丢失 。
(4)降钙素:由甲状旁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 。其主要生理功能为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药理性应用可减低骨更新速率 。
(5)甲状腺素:T3、T4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骨细胞功能 。甲亢可导致骨吸收部位增多与骨吸收增强,引起骨矿物质丢失 。骨细胞对外源性甲状腺素极为敏感 。
(6)糖皮质激素:骨细胞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 , 过剩的激素活性将导致成骨细胞功能受抑制 。
(7)雄性激素:伴有性腺功能减退的男性患者常患骨质疏松症 。通过补充雄激素可以预防发生骨质疏松症 。雄激素在绝经后妇女中所起的生理作用更大 。已有研究表明,用雌激素及激素联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比单用雌激素效果更大 。
二、发病机制
骨是皮质骨(骨密度)和松质骨(骨松质)构成 。
皮质骨:有3个不同层面,即骨内膜层、骨膜层和皮质内层 。骨改建的活性程度及部位与年龄阶段有关 。儿童时期,骨膜层新骨形成速度大于骨内膜层旧骨破坏速度,在骨的外层形成骨量净增加 。青春期,无论在骨内膜层还是在骨膜层均有新骨形成,使骨的总量增加 。成年早期 , 骨内膜层骨丢失增加,骨膜下骨开始过度并置,提示年龄/绝经相关性骨量减少的开始,同时伴有皮质内骨层的变窄和骨髓腔增宽 。
骨单位即哈佛系统,是长骨的主要结构单位 。其在长骨内纵向排列,并可分支相互连接,是在密质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部分 。
松质骨:骨小梁由相互连接的平行与垂直排列的骨板与骨细胞构成,骨板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 。骨再建发生于每个小梁的骨板内外侧 。过度再建将导致骨板变薄并最终发生骨组织溶解,使小梁骨失去结构的连续性 。这一改变最初见于平行骨小梁,继之导致骨的机械强度降低,最后表现为受重力作用的骨折几率显著增加 。小梁骨结构的变化和与之相伴的椎体压力变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
骨再建:骨的更新决定骨的强度 。旧骨"脆弱",新骨强壮 。因此,骨的再建过程就是除去旧骨,形成新骨 。新陈代谢,维持骨的强壮 。参与更新骨骼的细胞主要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
1.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在功能活跃时,能够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乳酸及柠檬酸等 , 在酶及酸的作用下使骨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溶解 。因此,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作用 。破骨细胞的分化、补充与抑制受多种激素影响 。其中,促进破骨细胞活性的激素有甲状旁腺素、白三烯、转化生长因子- (TGF- )、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1(IL-1)等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激素有雌二醇、降钙素、Y-干扰素(Y-IFN)和TGF-。破骨细胞具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与其他抑制吸收因素的最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与补充,其次是抑制其活性 。
2.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分布于骨组织表面,成年前较多,成年后较少 。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的有机成分类骨质,其中富含Ⅰ型胶原,为随后发生的骨化作准备 。同时,成骨细胞还释放基质小泡使类骨质钙化 。成骨细胞同样受多种激素控制 。其中 , 如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的因素有1 , 25-羟维生素D3、TGF- 、甲状腺激素、雌二醇、人类生长因子、前列腺素E2和甲状旁腺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的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 。成骨细胞上也有雌激素受体 。在试管内发现,雌激素能够对成骨细胞产生以下影响:①增加成骨细胞数量 。②增加成骨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③提高核上的类固醇激素的受体密度 。④提高成骨细胞指导合成TGF- 的信使RNA量 。⑤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相关性CAMP生成 。
骨的再建周期是一个通过除去旧骨和形成新骨,借以维持骨的健康和强壮的连续性过程 。这个循环主要有以下4个阶段:①激活阶段:前破骨细胞受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激活,并在其他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影响下,分化成熟为活性破骨细胞;②吸收阶段:新形成的破骨细胞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和消化旧骨的基质与矿物质;③逆转阶段:当吸收形成的腔隙达到了预计的深度时,吸收即告结束;④成骨阶段:成骨细胞被吸引进入吸收形成的腔隙,在生长因子和多种激素的影响下成熟,并形成新骨充填于吸收腔中 。
骨平衡:在正常情况下,骨的吸收相与再建相维持平衡状态,即由破骨细胞正常溶解和吸收旧骨所留下的腔隙,由成骨细胞分泌的类骨质完全充填并进一步矿化 。这一过程是保证骨量维持正常平衡状态的根本条件 。为破骨细胞活性过度增强时 , 骨的溶解和吸收增多,导致吸收后腔隙的深度增大 。当成骨细胞受损时,又会不适当地分泌类骨质于正常吸收的腔隙内 。绝经期妇女骨丢失加速,就是由破骨细胞活性显著增高所致 。与年龄增长有关的缓慢骨丢失是由于成骨细胞活性降低 。因此 , 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应用抗吸收药物逆转骨质疏松的病理过程 。对于后者可以采用骨再建刺激物以逆转骨质缺乏伴发的低速骨丢失 。
骨量的调节:人类的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增加 。在绝经前成人期达到最大骨矿物质量,即峰骨量 。峰骨量是人类骨骼发育的里程碑 , 在临床上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一是峰骨量越高,其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就越低 。因此,有必要鼓励妇女在绝经前达到峰骨量 。二是比较患者的峰骨量与在测的骨密度,有助于临床估计患者骨密度的相对丢失程度 。
骨丢失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正常老化过程的一部分 。椎骨的峰骨量一般在人的第2个十年达到 。由于小梁骨比皮质骨的代谢率高,表面积更大,因而小梁骨的骨丢失比皮质骨的骨丢失更显著 。不同年龄阶段皮质骨丢失的速率不同,如从40岁到绝经,每年丢失0.3%~0.5%,绝经后1~8年,每年丢失2%~3% 。小梁骨丢失自30岁以后即开始,每年约丢失1.2% 。
【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老年人骨质疏松方面的知识 , 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老年人骨质疏松”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老年人骨质疏松病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