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腊八节的习俗


广西腊八节的习俗

文章插图

广西腊八节的习俗
1、广西腊八节的习俗:喝腊八粥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 。民间流行在腊八节时要喝腊八粥 。此后“年味”日渐浓起来 。在腊八那天,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 。至迟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
【广西腊八节的习俗】2、广西腊八节的习俗:祭奠祖先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初八这一天,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我国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 。
3、福建腊八节吃什么
福州的传统腊八粥有个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个由几种果子做成的小狮子,取避邪之义 。过去福州人一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制作腊八粥,细细炖上一夜,次日清晨,腊八粥就熬成了 。
有的人家会先将果子雕刻成各种形状,最有意思的是做“果狮” 。脆枣剔核烤干后做狮身,半个核桃仁做狮头,桃仁做狮脚,杏仁做狮子尾巴,然后用糖浆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 。如果碗面大,还可以摆双狮,取“避邪吉祥”之义 。在大寺院里,还有见到用枣泥、豆沙、山楂等带颜色的食品捏成八仙、罗汉、寿星公等小造型 。
腊八粥熬好后,当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邻居,中午前送出 。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点儿,取“年年有余”的兆头 。在数九寒冬,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驱寒暖胃,对人体健康也有裨益 。
腊八节的传说
1、 腊八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 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
2、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
腊八节腊八粥的作用
1、高血压:薏米预防高血压 。
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等 。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 。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 。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
2、肾亏:栗子能补肾益气 。
花生和核桃是熬制腊八粥不可缺少的原料 。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 。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点龙眼肉、酸枣仁将会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莲子可补气健脾;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

广西腊八节的习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