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


安徽医科大学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

文章插图
导读: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 , 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安徽医科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为根治这种皮肤肿瘤疾病奠定了良好基础 。日前,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7个科技项目为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学研究”,名列一等奖项目第二位 。
毛发上皮瘤俗称“葡萄串”,是一种源于多潜能基底细胞向毛发结构方向分化的良性皮肤肿瘤,它始发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多见于女性,其症状常见于面部,表现为正常皮肤颜色、半球形或圆锥形、质地坚硬有透明感的丘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少数病例可发生恶变,或并发圆柱瘤、粟丘瘤、基地细胞癌等其他皮肤肿瘤 。
【安徽医科大学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合作 , 2001年开始进行这项研究,历时5年,在对中国汉族人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进行基因定位的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CYLD 。研究结果阐明了此病的遗传学规律和基因型与表型关系,为阐释毛发上皮瘤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并为今后的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以及药物开发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据介绍 , 该项成果推动了国际上毛发上皮瘤研究,引起国外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认同,被国际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引用30余次,同时还发现多本国际权威性皮肤病学专著引用这项成果,表明我国皮肤遗传病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安徽医科大学发现毛发上皮瘤致病基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