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应用指南


胰岛素应用指南

文章插图

胰岛素应用指南
1、胰岛素应用指南之适应症
1.1、1型糖尿病 。
1.2、2型糖尿病 。
1.3、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
1.4、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
【胰岛素应用指南】1.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
1.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
2、胰岛素应用指南之胰岛素使用原则
2.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
2.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
2.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
2.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
2.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
2.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
3、胰岛素应用指南之注意事项
3.1、为保证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若使用较长的笔用针头或胰岛素注射器注射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角注射 。大多数成人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无需捏皮,直接注射即可 。另外,将活塞完全推压到底后,针头应在皮肤内停留10秒钟,先拔出针头再松开皮褶 。
3.2、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手臂外侧1/4处和臀部,这些部位利于胰岛素吸收且神经分布较少 。不同胰岛素因起效时间的差异,注射部位应有所选择 。例如:短效胰岛素注射部位首选腹部;中效胰岛素首选大腿和臀部;预混胰岛素及类似物在早餐前注射首选腹部,晚上则首选大腿或臀部,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
3.3、吃饭时注射 。吃饭时注射胰岛素是很普遍的,而且主要是速效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 。
胰岛素的功能是什么
1、药理作用
糖尿病,浪费性疾病的治疗 。为促进血液循环,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以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
2、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 。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贮存,减少脂肪分解;对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以增加蛋白质合成 。
3、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 。
胰岛素的副作用
1、胰岛素抗药性
常见于肥胖、胰岛素用量偏大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用量大于200单位、持续48小时以上者可以确诊为胰岛素抗药性 。
2、胰岛素外溢
当胰岛素注射完毕拔针时,针眼会有少量胰岛素流出,导致胰岛素用量不准 。使用诺和笔注射时,此种情况较常见 。正确方法是:注射时捏起皮肤,以45度角进针,若用量较大,可分次注射,量小可一次注入 。注射完毕等待1分钟后再拨针,就不会出现胰岛素外溢的现象 。
3、屈光不正
多出现于初始胰岛素治疗后,由于血糖迅速下降,引起眼晶状体、玻璃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分外溢致使屈光率下降,视物模糊,一般2-4周自愈 。
4、胰岛素水肿
糖尿病未控制前,高血糖可导致体内失水、失钠、细胞外液减少等 。当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4-6日内,体内可出现水钠潴留,颜面与四肢水肿,一般数日内可自行吸收 。

胰岛素应用指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