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文章插图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1、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 。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 。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 。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 。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 。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2、糖尿病人正常的餐后血糖值
正常人餐前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小于11.1mmol/L 。但是基于糖尿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所以,糖尿病病人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要小于11.1mmol/L,最好能小于7.8mmol/L,才属于正常 。
3、控制餐后血糖要注意饮食
3.1、平时要多吃些蔬菜、些粗粮、豆制品等 。少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 甘薯、藕、淀粉、荸荠等 。
3.2、烹饪方式最好是清炖、水煮,凉拌等,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
3.3、忌辛辣,戒烟限酒,忌咸食 。
餐后血糖高的常见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 。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
3、年龄因素: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 。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
4、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着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
5、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
餐后血糖高患者必做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 。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
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
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
7、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
8、根据餐后血糖高患者的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ICA、IAA、GAD、IA-2自身抗体测定,血乳酸 。24h动态血压监测,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 。震动觉和温度觉测定、10g尼龙丝压力检查、踝肱比检查 。肿瘤指标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