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及由来[1]

【元宵节习俗及由来[1]】1、吃元宵 。“快乐的皮 , 幸福的馅 , 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 元宵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 “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 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
2、观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 。汉明帝永平年间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 , 一直延续到今天 。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
3、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 , 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4、耍龙灯 。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其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
5、舞狮子 。“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她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
6、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7、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 , 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
8、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苗族一带,正月十五日这天 , 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 , 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 , 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
9、迎紫姑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

元宵节习俗及由来[1]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