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1、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从春秋时期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1.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
1.3、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2、端午节的来历之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3、端午节的来历之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端午节吃粽子注意事项
1、粽子最好不要在早上吃
不少市民喜欢吃粽子,而且每天还把粽子作早饭吃,个别酷爱粽子的市民甚至放弃了正餐,顿顿都把粽子当饭吃 。消化内科医生告知:“食物消化从胃到肠,至少需要停留6个小时 。粽子是糯米做的,本来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里的时间则更长,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慢性胃病、胃溃疡的人发病 。
2、粽子要热透再吃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徐筠指出,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彻底加热 。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还有一点要注意,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则表示粽子可能放很久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 。

端午节各地吃食不同
1、吃“五黄” 。端午节当天,在江南人的传统中,必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酒(本是雄黄酒,因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因而该月又称为“五黄月” 。
2、吃“五白” 。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 。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
3、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