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冬季泡脚养生
1、冬季怎样泡脚养生
1.1、晚上九点泡脚最养肾
专家建议晚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
1.2、要选对泡脚桶
既然是泡脚,就要体现出一个“泡”字来 。“泡”在这里体现是,水要多,热量要够,时间要长 。不能随便拿一个盆放点水就行 。那样是起不到养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脚,而不是泡脚 。正确的选择是,买一个比较深的木桶,要能把小腿整个放进去的那种 。
1.3、要选择加热设备
市场上卖的这种泡脚桶,没有加温设备,这样,我们在泡脚的时候,有时感觉水凉了,不得不往里加热水,所以泡脚前我们可以多准备些热水瓶,灌满热水备用 。
2、冬季用什么泡脚好
2.1、生姜
祛寒:生姜在中医上属于辛温解表药,有祛寒解表的作用,而且毒副作用较小 。现代医学认为生姜能够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脚 。
2.2、桂皮
消肿:桂皮,又称肉桂、官桂或香桂,它与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二者都有温肾阳的作用 。用他们泡脚,对于因肾病引起的浮肿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
2.3、艾草
温肺: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是性温、味苦、无毒的一味药 。它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用艾草泡脚还能够改善肺功能,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处 。
2.4、红花
防冻疮:红花是一种妇科常用中药,它能够活血通经,祛淤止痛 。冬季容易发生冻疮和皮肤皴裂的人在秋季应该提早用红花泡泡脚,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
3、冬季泡脚的养生偏方
3.1、治脚气
盐水泡脚方法很简单,在半盆热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就行了 。经常用盐水泡脚能杀菌消毒,防止脚气病,还可以使足部皮肤保持光滑清洁 。
3.2、治虚弱型肥胖
艾叶、川穹、防风各10g桂枝、生姜、羌活各15g 。同样将药材先用1L凉水浸泡15分钟,之后再加入1L水放在火上熬煮 。药材比较多的话可以用一层薄纱布包裹起来,这样药汤煮好后就不用过滤了 。将汤汁倒入足浴盆中,水淹没过脚踝即可 。保持水温在40度左右,浸泡半小时左右 。
3.3、治脂肪型肥胖
冬瓜皮200g,茯苓100g,木瓜100g 。水煮去渣后,混入足浴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0分钟,至微微出汗 。每日一次,20-30天为一疗程 。
3.4、平稳血压
小苏打加盐泡脚,可平稳血压,先放一勺盐把水烧开,然后放小苏打,血压偏低就少放些偏高就多放点 。严重的高血压,再加上芥沫面 。
冬季泡脚要注意什么
1、最佳时长20-30分钟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泡脚不超过20分钟没有发挥应有的保健效果,但泡脚时间过长,血管长时间扩张也不宜,再者期间太长脚部皮肤也容易被泡破皮 。
2、最佳水温在40℃水温不能太高
许多人觉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水温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实并不然 。泡脚的最佳水温在40℃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便可,感受水温不要用手去测量,最好就是用脚去感受 。假如水温过高的话,脚上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对身体不利 。
3、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
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来会使人营养不良 。吃完饭后,体内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 。因此,最好饭后半小时再泡脚 。
冬季泡脚有什么禁忌
1、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 。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
2、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
3、糖尿病患者千万留意水温糖尿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
【冬季泡脚养生】4、老年人泡脚不宜过久老年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即可,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 。
冬季泡脚养生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5 中医一天十二时辰的养生规律
- 冬天吃西红柿好吗
- 冬季养生原则
- 冬季上火吃什么好
- 冬季皮肤干吃什么
- 泡脚每天应该泡多久
- 晚秋时节如何养生之燥邪致病的特点
- 长白山冬季什么风
- 【图解】养生穴位:涌泉穴
- 中医养生的睡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