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_打骂孩子需摒弃


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_打骂孩子需摒弃

文章插图
导读: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说法流传于世 。但事情上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答案明显不是 。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应该要摒弃这种教育观念了 。
不打不成材?打骂孩子需摒弃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一般严厉的爸爸都会责骂孩子 。即使是一些脾气好的父亲,也会有冲动的时候,而冲动的后果就是会动手 。虽然打骂孩子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 , 但是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惩罚不等于责骂 。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信奉着不打不成才的训诫,由于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就会被家长看做是私有财产 , 一场你打骂孩子也会变成家庭私事,让其他人无法插手 。即使有时候有人加以职责,家长们也会理直气壮的说这是对孩子父母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严格也就成为打骂的代名词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骂孩子的确会对他们的言行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此之后孩子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真心实意改过 。孩子往往只不过是屈服在父母的责骂之下,被迫改正 。这样的改正只解决了表面的现象,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当有一天责骂让孩子变得麻木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制约的作用,这些问题就又会暴露出来了 。
曾经就有过这样一个案例:某父的儿子将别人打残废了,但当父亲在少管所看见儿子的时候还是不相信,在自己面前乖得不行的儿子居然会打架 。但是儿子的同学却对此表示理解,因为在他们眼里儿子就是一个小霸王 。为什么同样的孩子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呢?原来,儿子小时候就特别调皮喜欢跟别人打架,每次父亲知道后都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他 。在儿子眼里父亲就是暴君,但是却无法和父亲对抗 , 于是只能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从而酿出了悲剧 。
我们可以看出“乖”孩子不一定是真正的乖,父母严格的要求孩子是希望孩子变好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之所以不改正,是因为打骂的力度不够 。甚至会越打越重,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所以在严格要求孩子之前,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样的严格才是真正的严格 。
不打不成材使孩子形成害怕挫折、胆小的性格!
经过对挨打受骂的孩子和快乐成长的孩子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从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长大后更加害怕遭受挫折 , 而且容易形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性格 。而那些从小就快乐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则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
这主要与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强度有关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也就是婴儿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则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 。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够耐受,也能从中得到锻炼 。
无论什么时候,粗暴的打骂教育都是不能培养孩子耐挫折能力的,当时看可能会有些效果 , 但那不过是表面现象,等孩子成年以后粗暴教育的恶果便会逐渐凸显出来 。
相反,快乐长大的孩子不怕挫折 。因为养育人在孩子小时候就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 并在适当的年龄给予孩子适度的微小挫折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比较自信,比较健康,看问题也比较积极,既能坦然应对外面的世界 , 又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耐挫折能力 。
有些家长认为 , 如果孩子小时候不接受严厉教育 , 上学后就不会努力学习并应付学习中必然出现的困难与挫折,光快乐有什么用?社会看重的是成绩和学历,如果没有这些硬指标 , 将来怎么养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问题 , 快乐又从何谈起?这种说法表面上看不无道理,但是家长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 将社会上的一切信息,包括优点和弊端、成就与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怎么能看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时候,完全按照“适应”社会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结果也许恰好相反 。在培养孩子抗挫折问题上 , 家长需要有更宏观的眼光,要能预先感知培养孩子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科学的方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育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既快乐,又具有极强的耐挫折能力 。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更高更远的视野,这样才能在社会导向和社会现实中把握好平衡 。
【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_打骂孩子需摒弃】让我们的孩子都快乐健康的成长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

真的是不打不成材吗_打骂孩子需摒弃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