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池穴


阳池穴

文章插图

阳池穴的概述
1、定义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主治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
【阳池穴】
2、别名
别阳
3、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
4、主治疾病
4.1、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
4.2、腕痛;
4.3、消渴 。

5、穴位解析
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 。
阳,指手背及手少阳 。陷者为池 。此穴在手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之凹陷中,在背为阳,其处凹陷如池,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 。《针灸甲乙经》有:“在手表腕上陷中”,因名阳池 。
阳池穴的取穴方法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伏掌取穴 。
俯掌,沿第4、5掌骨间向上至腕背侧远端横纹处的凹陷中,横平阳溪、阳谷;或于尺侧腕关节部,指总伸肌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肌腱之间处取穴 。
快速取穴:抬臂垂腕,背面,由第4掌骨向上推至腕关节横纹,可触及凹陷处即是阳池穴 。
阳池穴的解剖位置
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
阳池穴的疗法
按摩疗法:按摩阳池穴时间要长,力度要缓 。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 。另外经常按揉阳池穴,能够防治“鼠标手”--肩肘腕综合征 。揉阳池穴 。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左右揉之 。揉5~10分钟,1000~2000次 。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
艾灸疗法:艾条灸5-10分钟 。
阳池穴的配伍
阳池穴配风池、大椎、曲池、合谷治发热头痛 。
阳池穴配阳谷治腕关节炎 。
阳池穴配大椎、外关治疟疾 。
阳池配中脘、巨阙(灸),治妊娠恶阻 。
阳池配阳溪、阳谷、腕骨,治腕关节痛 。
阳池配风门、大椎、天柱,治寒热头痛 。
阳池配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 。
阳池配少商、廉泉,有清热通络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
阳池配脾俞、太溪,有疏调三焦,养阴润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

阳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
阳池穴有舒筋、通络、解热作用 。
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治疗三焦热盛,循经上扰所致的头面五官病及热邪伤阴之消渴等 。
阳池穴系三焦经之原穴,有宣肺解表、开窍聪目、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肩背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 。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
《针灸大成》: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
《外台秘要》:治寒热痎疟,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肿 。
《类经图翼》: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举 。

阳池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