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你是不是个“闷葫芦”?


下班后,你是不是个“闷葫芦”?

文章插图

【下班后,你是不是个“闷葫芦”?】2012年8月,社会调查中心对2750人进行了一项职场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63%的人担心“下班沉默症”会让人对生活失去热情 。受访者中 , “80后”占50.1%,“70后”占30.9%;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8.9%的人住在中等城市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不少人深有同感,表示下班后把沉默当成休息,“累得都不想说话”,“别说沉默了简直就想沉睡” 。
下班沉默症,指的是现实中常有一些人在上班时侃侃而谈 , 回到家却疲惫懒言;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面对亲友时却麻木冷淡 。这些上下班时间判若两人的人群,被称为“下班沉默症”患者,他们对正常的情感交流避之不及,甚至拒绝亲友的抚慰,进入了交际怪圈 。
上班时为达到工作要求,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跟人交流,这样上一天班会觉得很累 , 回到家就想安静地休息 。心理专家表示,很多人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都有这种回家后“累得说不动话了”的感觉,于是就表现出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的状态,但如果这成为一些人习惯性的休息方式 , 他们将来即使有精力进行交流 , 也不会这样做了 。
上班时,与同事、客户谈笑风生 , 回到家却连一句话都懒得说;聚会应酬时,应对自如 , 却与亲友疏于往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 这种被称为“下班沉默症”的人群正以扩大之势在中青年白领中蔓延 。心理专家表示 , 如果只是偶尔感觉身心俱疲进而不愿意交流,这属于正常现象 。判断“下班沉默症”是否“病变”,主要看这种情况是否持续一段时间 , 而且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寻求外界帮助改变现状 。而且,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人遭遇压力表现与释放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差异 , 如果你肯定自己的沉默是暂时性的,而且是积极地在修复情绪 , 那就完全可以不必担心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 虽然有些人下班后通过沉默的方式补充自己的情感资源,但这种自我保护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长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 , 会让人无心关注生活细节,对生活失去热情,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 甚至引发躯体疾病 。而且,实际上,与家人聊天、参加聚会是转移注意力、缓解工作压力的好方式 。要想克服一种负面情绪首先就要学会接纳它,对“下班沉默症”也是一样 。
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回家就保持沉默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要重新思考自己每日在外面辛苦打拼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然后,有意识地去和家人沟通 。如果真的感觉特别累,可以进门就说“今天真是太累了,现在一句话都不想说 。让我先进屋缓一缓啊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能让沉默变得不消极,也容易让家人理解、体谅自己的心情 。此外,每天进家门之前最好学会深呼吸,给自己一点时间转换好自己的角色 。
现在很多人都在“消极休息”而不是“积极休息” 。一个人盯着电视看到深夜,或者守着电脑一个人打游戏、发微薄都是“消极休息” 。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人想要和谐幸福 , 不管多么困难都要回到现实中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想要克服“下班沉默症”学会“积极休息”很重要 。散步、运动、深呼吸、瑜伽等方式能释放躯体的紧张 , 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而且,这种运动最好和家人一起进行,这样效果会更好 。
努力关注生活细节 , 寻找生活乐趣 。重视情感交流,主动与亲友沟通,跳出交际怪圈 。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选择对自己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 。对于工作劳累而“下班沉默”的人 , 亲友应在适当的时间适当介入,不要在其烦躁或疲劳时强制交流 。
同时,亲友要重视日常的关怀,学会倾听,认真体会对方感受,给重压下的对方更多理解和关怀 。用人单位应提高对人性化管理的重视,对单位员工给予工作和生活同样的重视 。给员工更多的休息放松时间,或者向西方很多国家那样,组织一些让员工及其亲友共同参与的活动或聚会 , 促进情感交流 。

下班后,你是不是个“闷葫芦”?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