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发烧的概述
1、定义
发烧(fever),也称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即为发烧 。发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但有时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的,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入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
2、症状部位
全身 。
3、症状科室
感染内科、血液内科、肿瘤科、风湿免疫科 。
4、常见病因
各种病原体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
发烧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如下 。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 。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热源(EP) 。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
发烧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发烧的检查方法
1.1、血常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 。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 。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 。
1.2、长期发热患儿血培养,检查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原、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外斐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还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
1.3、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考虑为消化系统感染者 。
1.4、尿常规当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检查 。
1.5、脑脊液检查当小儿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 。
1.6、骨髓穿刺当小儿高热伴有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 。
1.7、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辅助检查,如X线、CT、磁共振、B型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及活体组织病检 。
2、发烧的诊断鉴别方法
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 。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
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 。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即不明原因发热 。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 。
寇热(Qfever)是由贝纳柯克斯体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柯克斯体病 。牛、羊、狗、马、骡和猪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但无皮疹,有时伴间质性肺炎,少数患者出现慢性肝炎或致命性的心内膜炎 。
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
【发烧】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持续性弛张热可见于恶性肉芽肿 。
发烧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心理揭秘:如何从笑容解读他的心思
- 微波炉加热水果会破坏营养吗
- 胆红素脑病的病因
- 微波炉加热橙子要切开吗
- 威风凛凛的威风是什么意思
- 微波炉能用不锈钢盆加热吗
- 耳鸣
- 山东威海的具体位置在哪
- 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机制
- 2 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