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

【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

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

文章插图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也可以重现扁鹊之学 。
老百姓对它的痴迷不亚于中医界 , 近十几年,脉诊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脉诊,可有可无”、“不过是障眼法而已”的言论 , 已经由不少的业内人士在私下里道出来 。试问,古代众医家 ,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村落 , 不会诊脉,何以立足?而且纵观大医临证,每于疑惑不前之时,诊脉以辨吉凶 。
坦白地说,中医不靠脉诊,只依靠望、闻、问谁能认得清,认得准老百姓的疾?。ご艘酝嗣腔垢蚁嘈胖幸铰穑抗首プ∫桓瞿芄豢凸刍亩?nbsp;, 将中医的理念发挥出来 , 从中体现出中医体系的严密和精深,脉诊是一个很好的入手处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心得:我将寸口诊分为十点(十个部位),每一点再分浮中沉三位(其中八个部位) , 在临证诊病时 , 又将浮沉位再分为二层,这样,八个脉点,三八二十四个脉位,足可以将疾病了解清楚(当然,在危重病还要结合趺阳脉、太溪脉) 。
以我在临床的实践看(先诊脉,后论?。? ,这样的境界做起来也不难 。将十个部位的信息全部搜集一起 , 经逻辑推理后 , 排列组合,难道还得不到相当确切的结论吗?
值得一提的是 , 脉学的理论全部来源于《内经》、《难经》,很散在 , 不够直白,需要悟,还急不得 , 甚至有些地方古人认为已经很白了,我们看起来还是无动于衷,缺少心心相戚的东西 。这不怪古人,只能怪我们自己不灵透,因为人要想灵透,在于重德,无德不立 。《脉经》虽是集大成之作,但我们只能得到“知其然也”的信息,即“什么脉主什么病”,无法“受人以渔”,这样是不行的,长此以往 , 如何能信任其真实性?我在几次学术会议上都提到这一点 。“指下难明不要紧”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而且如果你掌握了诊脉的原理,知道为何脉诊是有道理的,你就不会怀疑 , 而且学习脉诊还很快 。举几个例子:一病人,左关浮取弦兼有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我告诉他,你忧愁且做事犹豫不决,出现胸闷症状,患者诧异:“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他,中医认为,左关主肝胆,胆主决断,决断不利则胆气不降 , 少阳胆气不降则浮弦,就久虑不决则有弦滑象,右寸近手腕凹陷处洪大而有结象主忧愁 , 乃气海壅塞之象 , 今你左关浮取出现弦而不柔之象 , 定是思而不决之义;又右寸主肺,肺志在忧 , 今见你气海一派气机郁结之象,结合胆脉 , 可知定是发愁所致,而且少阳不利,兼有微滑之象,必出现胸闷 。于是,治疗当然是和解少阳 , 温胆汤加减,嘱其主动减少思虑 。病人笑称我是“半仙”,其实,我所应用的东西 , 没有一点跑出《内经》、《难经》 。

脉诊临症千万不能丢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