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4 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4 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文章插图
由于虚实二脉是相兼脉,其性质非常明确,所以,对虚实二脉主病性质的分析比较简单,凡虚脉都属虚证,凡实脉都属实证 。
11、微、濡、弱三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微、濡、弱三种脉象,以脉体“细而软”为前提 。其中,微脉不兼其他条件 。濡脉兼“浮” 。弱脉兼“沉” 。这三种脉象同中有异 , 应予辨别 。若非“细而软”的脉体,则不具备形成这三种脉象的基本条件 。
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 误认为微脉只能见于危重病 。所以,影响了以上三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其实,从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看,微脉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以有不同的程度 。因此,微脉并不都是见于危重病的脉象 。濡脉和弱脉,都含微脉的构成条件,即脉体“细而软” 。在脉体“细而软”的基础上 , 若兼“浮”,是濡脉;若兼“沉”,是弱脉 。这说明,这三种脉象都不是只见于危重病 。因此,对这三种脉象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 , 应以实际表现时的程度为依据,不可一概而论 。但总的说 , 这三种脉象反映患者的体质条件较差,气血不足,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
12、动脉的辨别和分析
对动脉的辨别,一般是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对得上就是动脉,对不上就不是动脉 。这种辨别方法太机械、太死板 。结果是,很少有人见过动脉 。其原因,是没弄清动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
由于脉诊经典文献难理解,动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 。以《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将动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 。现已证实,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 。所以,对动脉的辨别,应该结合非窦性心律脉形的特点 , 不必按古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 , 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 。如《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动摇 。”《脉经》又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从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 。”这说明 , 古代医家也不是按一种方法辨别动脉 。只要明确了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辨别动脉并不难,临床并不少见 。
对动脉主病的分析,必须结合动脉的实质,若只按脉形进行分析,往往离题太远 。
13、结脉的辨别和分析
结脉的辨别方法很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 。需要说明的是,若脉“数”而时有“间歇”,为促脉 。这是从“结脉”分化出的一种脉象,因其另有诊断意义而被确定专用脉名 。因此,可将结脉和促脉区别开 。
结脉主要反映心律失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窦性停搏 。促脉除反映心律失常外 , 可以反映病证的寒热属性出现转机,对辨别“厥”证寒热具有重要意义 。对结促二脉及其所主病证的分析 , 既要考虑心律失常 , 还要体现中医的特色理论 。这是因为 ,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 。比如,促脉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出现一止 , 但中医认为,这是“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的病理机转 。这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 。
14、辨别和分析脉的更代
代脉反映脉的更代,对辨别脉象变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 , 有些脉书对代脉及其主病的辨别和分析已离题太远 。
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 , 可以将代脉的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 。现已证实:代脉主要反映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按脉象随“四时”变化的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 。若春季其脉不弦,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 。按这种方法 , 可以辨别一年四季的脉象是否与“四时”相应,是否主病 。并且,可以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脉象与病症的内在联系 。再如,女子妊娠三月 , 其脉应显滑象 。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 , 胎元失养 。这些实例说明 , 辨别和分析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 。因此,不能将代脉认为是脉有间歇的脉象,那就违背了代脉的实际意义 。
15、辨别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
在疾病过程中,脉象发生变化或转变,由一种脉象转变为另一种脉象,古代医家称其为“革脉” 。脉的更代有一定规律,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也有一定规律,代脉和革脉分别按这两方面的规律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这是革脉和代脉的区别 。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 , 又诊察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是否符合规律,这对分析病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验越丰富 , 这两种脉象的重要意义越明显 。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很难理解,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都被埋没了 。
据考证,近代脉书由于埋没了代脉和革脉的实际意义,使现在的诊脉方法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 。并且,对脉诊充分发挥诊断作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现在的诊脉方法,若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确显逊色 。
从脉诊经典文献的记载看,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 , 不仅非常实用,而且机动灵活,但是,从《脉经》以后 , 脉诊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来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现在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脉诊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一些脉名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了,脉诊的实用技术没全部传下来 。其中,革脉和代脉,都不是专指脉的某一种形态,而是代表对脉象变化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两种重要方法 。代脉是按生理性的脉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革脉是按病理性的脉象变化规律进行辨别和分析 。因此,这两种脉象的临床应用最灵活,最机动,既可用于诊察脉象是否主病 , 又可用于分析脉象与病症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用于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 。比如,《脉经》说:“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毫无疑问,这是专指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 。意思是说,若卒病其脉即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机体适应能力或调节机能尚可,此为脉有生机的表现 , 故曰“卒病得之生” 。若病的时间很久其脉才发生变化和转变,表明机体适应能力或调节机能很差,此为脉无生机的表现,故曰“长病得之死” 。再如,失血量过多的患者,其脉当沉细,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若不转变为沉细脉,则不符合规律,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 , 是脉无生机的表现 。如扁鹊说:“病若吐血复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 。”所谓“牢”,与“革”正相反 , 指脉象不发生变化和转变 。扁鹊的意思是说,反复失血的患者 , 其脉当变为沉细 , 若浮大之脉不变为沉细脉,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太差,故主死 。所谓“浮大牢”,是浮大脉不发生变化或转变,而不是浮大脉与牢脉相兼 。从脉诊经典文献对革脉和牢脉的记载来看,若脉象随疾病的发展规律而发生相应变化或转变,则为革脉 。若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转变,则为牢脉 。这说明 , 在诊疗实践中 , 按疾病发展规律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并且,疾病的发展有一定规律,脉象的变化必然有一定规律,若脉象变化不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则需进一步辨别和分析 。这对临床辨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可忽视 。
以上说明 ,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意义都很重要 。但是,由于二十六种脉象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 , 影响了对脉象的辨别方法,同时也影响了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 。因此,应该根据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掌握每一种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方法,这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

4 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