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学认识

【脉诊学认识】

脉诊学认识

文章插图
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 , 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 。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 。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 , 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 。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 。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 。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 。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 。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之口,现出湿然风气的脉形,于是他参照脉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 , 病主在肾 。”而现在出现的这种近似的而实际有所不同的脉象,是脉大而躁 。大是膀胱气,躁是里面热,因此患者尿赤 , 因此知道他的风热客于胞的病情,从而能够断定他的生死了 。脉学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 。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 。仲景的伤寒金匮 , 凡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 。而伤寒论区别伤寒与中风的,主要还是根据脉象 。晋人王叔和脉经,是论脉学的专书 。宋人许叔微的本事方 , 完全依据脉象断定用药 。古来许多大医生,没有不是曾经在脉诊上做过功夫的 。脉书很多,不暇列举 。同时脉学也不是一种“一蹴即就”的学问 , 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 , 口莫能宣”,这是形容脉学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与实质的 。以仓公为例 , 仓公说:“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 。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 ’,臣意不能全也” 。当然一个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 。今天我们发掘祖国医学的脉学遗产,通过集体研究 , 或把个人的点滴心得和经验,交流彙合起来,所谓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观的 。
脉学的内容 , 虽然说是很深奥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虚心地去钻研,也可以说是易学易懂的 。徐洄溪说得好:“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 , 欲以三指洞其机,则戞戞乎难之矣 。语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深心体悉,不肯自欺之言 。然脉虽变化无定 , 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有确乎不易之理 。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 。所谓“鬼神将通之”是指的深而且透的体会 。所以徐氏在这篇脉论的尾端水“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 。随后又说:“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 , 未可以言求” 。这都是他在讲脉学之中的“审象论”里的说话 。可见真的对脉学有造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应该是了了的 。
二、看脉知病
因此 , 由于指下能够了了 , 那么脉诊也就成为一种辨识病证的规尺了 。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而病人所有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 , 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域 。现在先举一些看脉知病的例子: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 , 便知道十九了 。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 。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 , 当地有位名医听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 , 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 。结果,病情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 。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 。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 , 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 。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 。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先生 , 都已经死了 。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 。我来到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 。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 , 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 。我和他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 , 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 。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 。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 。据说,他比上述的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 。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等 , 他便不高兴 。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 , 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蕴是完全肯定的 。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 , 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 。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 。张先生大为奇怪 , 因此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 。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 。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谓把脉知?。?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 。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 , 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 , 做得到,兑得现的 。有关体现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
三、凭脉用药
对脉学能够掌握它运用它的好处,不只是在于会把脉知病 。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凭脉用药 。而依凭脉来用药的效果也比较照症候用药要快速和可靠的多 。同时,那些顾虑偏寒偏热,太消太补的问题 , 也无非庸人自扰 , 是十分多余的 。有是证用是药,这不过仅是关于临床诊疗规律的一般说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脉辨证的重要性 。就因为外表见证 , 常不可凭 。为什么呢?原来外证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见证 , 与内部实际的病变的情况 , 恰恰相反 。惟有依靠平脉辨证,才易于抓住问题的实质 。许裔宗说:“古之名手,惟是别脉;脉既精别 , 然后识病……今人不能别脉 , 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 。如此疗病,不亦疏乎”?所以凭脉治病的道理 , 主要是由是那一种?。?在脉上见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那一脏那一腑,那真是所谓洞垣一方,尽见五脏症结了 。这样,再根据经络脏腑而选方用药,其取效也应该是会事半功倍的 。已故精于脉理的王老先生曾说过:“前人给我们指示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 , 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能参合行之,可以为上工 。可见四诊之中,切脉颇为重要 。脉诊学如果搞得好的话,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个指头之下 。如果这样,而治病不见效的,是不会有的事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病有千变,脉终不变,或者病的外形虽然相同,而病的内情则往往全然不同 。所以根据那一个脉位的虚实,用补用泻 , 则应无往不利 。现以温病为例:比方说:学习了吴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见温病发热,竟一股脑儿概用银花、菊花、连翘、豆卷、栀子、菖蒲等,这样的对症用药(其实这里所举的是对病用药),往往不做不生效力 , 而且有时是会愈治愈坏的 。其实吴王治温病 , 何尝是这样简单的呢?喻嘉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温病 , 看见身热脉沉紧,身重嗜卧等症,应该知道它是风温 。而照喻氏的主张,则必须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散邪 。那么推寻喻氏的说法,如果不是以脉象占重要的诊断部分,那如何敢用这类辛温的药剂?从这里,也可知道赵养葵每每有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温病的缘故了 。去年台山用附桂八味丸方治疗乙型脑炎的变例,脉诊的根据也应该是重要的一环 。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嗵ν肆耍谝踩罅苏獠皇歉萋稣镉靡┒⌒У淖钕灾睦勇穑?

脉诊学认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