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多症


淋巴细胞增多症

文章插图
……
【概述】
淋巴细胞增多症既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是由 EB 病毒 ( EBV) 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 , 咽喉炎 , 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
【病因】
EBV属疱疹病毒群 。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 。病毒呈球形 , 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 。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 。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 , 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 。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 。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 。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 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 。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 。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 。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 , 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 。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 。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 , 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 , 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 。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 。脾肿大 , 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 。质脆、易出血 , 甚至破裂 。淋巴结肿大 , 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 。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 。起病急缓不一 。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 , 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
(一)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 。热型不定 。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 。可伴有寒战和多汗 。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 。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 , 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 。消退需数周至数月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
(三)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 , 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 , 可见出血点 。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 。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
(四)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 , 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 。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 。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 。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
(五)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 , 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 。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 。90%以上可恢复 。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 , 少数可迁延数月 。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 。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
[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 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 。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 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 , 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 — R间期延长 。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
【诊断标准】
【淋巴细胞增多症】( 一)流行病学资料 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 。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 。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 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多,最高可达30~50×109/L 。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达60%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10%以上 。
2.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 agglutination test)是一标准的诊断性试验,其原理为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与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 。该试验在病程早期即呈阳性,约为40%,第二、三周阳性率分别可达60%及80%以上,恢复期迅速下降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及结核病等患者,血清中也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一般认为经豚鼠肾吸收后的滴定效价在1:64以上者具有诊断意义 。
约30%患者可并发咽峡部性链球菌感染 。急性肾炎的发生率可高达13% , 临床表现似一般肾炎 。脾破裂发生率约2%,通常多见于疾病的10-21d内 。约6%的患者并发心肌炎 。
【常规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 患者大多采用中药治疗后自愈 。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 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哒唑(灭滴灵0.6~1.2g/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g/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 。约95%的患者应用氨苄青霉素或羟氨苄青霉素可出现多形性皮疹 。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 , 可改善症状 , 消除炎症 。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用法为强的松第一天80mg,随后逐渐减量,疗程一周 。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疱疹净等可能对本病有效 。
【预后与转归】
有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为1%~2%,死亡 大多由于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并发呼吸衰竭、脾破裂(未及时诊断与处理)、胃肠道出血、心肌炎、继发感染等所致 。大多数病人于2~3周后完全康复,但淋巴结肿大则可持续较长时间 。少数患者可迁延不愈,患者易疲劳 , 伴低热、淋巴结肿大、僻肿大、低血压、低血糖低比重尿等,周围血象中有异常淋巴细胞 。以上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
【难点与对策】
如何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有主张急性期患者应该住院进行呼吸道隔离 , 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宜用含氯石灰、氯胺或煮沸消毒,但也有认为隔离病人并无必要 。患者恢复后病毒血症可能长达数月,故如为献血员,则至少应在发病后6个月,才能参加献血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 。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 。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 。疫苗尚在研制中

淋巴细胞增多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