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文章插图
导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父母必须要做到的 , 想培养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 。那么究竟该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呢?下面小编来教大家一些方法 , 希望家长们进来了解一下 。
一、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由于父母与孩子的生活时间最长,了解也相对较深,所以,父母更应该容易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然而 , 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家长往往从比较特殊的角度看待自己孩子,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表现给予合理化解释 , 甚至“护短”,所以 , 造成对自己孩子过于维护,看不清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贻误了矫正的最佳时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因而,作为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有学者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 。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 , 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很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则应学点儿童心理学知识 。可以从心理学书籍、医学科普报刊、电台电视台的医学心理学专栏,也可以听取心理学方面的讲座,都能获得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要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
1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细心观察 。多数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较隐蔽,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为和情绪变化那样容易看出来,它需要细心观察 。例如,观察孩子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通常就是通过眼睛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接受其他心理活动的 。各种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程度不同,其中眼睛对刺激的反应最为强烈 。几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视觉占87%、听觉占7%、嗅觉占3.5%、味觉占1% 。可见,目光接触在人际交往中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辅助作用 。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泼的,而且说话时无拘无束地和你服光相遇 。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滞,而且尽量回避你的目光,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 。也可以看他说话的情况,孩子平时说话不会吞吞吐吐,如果出观了这种情况,表明他心里有了矛盾 。还可以观察他的行为,孩子平日吃什么都香,这两天却胃口不好 。在排除疾病的因素后,应考虑是情绪抑郁影响了胃口,等等 。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 , 深入交谈 。观察不一定全面、准确,还应该有必要的谈话 。在拿不准谈话方向时 , 可以先试探地随便谈,问他一些学习上的情况,一些有关老师和同学的情况,在这种谈话中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触痛点” 。例如,他不愿谈某门功课的情况,便可以估计到这门功课的学习可能有了问题,这便可能是他的“触痛点” , 这样就可以确定进一步谈话的方向 。如果已经把握了谈话方向 , 便可以单刀直入地展开谈话 。对已经显露出情绪郁结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的对立与顾虑,可以先安慰再谈话 。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 , 全面调查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 。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作调查、有时还需要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 。通过调查他在学校里遇到的事情,弄清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当然 , 由于青少年往往比较敏感,因此 , 在调查时尽量避免让学生产生被跟踪、被监视的感觉 。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综合分通过观察、交谈与调查,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细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病”所在 。大部分孩子不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家长而言,知道了表现和原因就够了 , 无需再去套用某种专业名称,如忧郁症、强迫症等 。其关键在于帮助孩子调节改善心理状态,使孩子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状念 。
孩子心理问题家长怎样去发现呢 。在家庭中,与孩子的沟通以谈心为主 。为了增加效果,谈心前一定要有所准备,即先把要说的道理想清楚 。家长常碰到这种情况,一些道理似乎心里明白,但不一定能有条理地说出来 , 说得令人信服 。因此,有所准备很有必要,先把握道理的关键,再组织起来,然后才跟孩子说 。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而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谈话最好是双向的交流 , 即家长说孩子也说,这样可以谈得更深入 。谈话过程中,不要怕孩子反驳,孩子在反驳中能说出更多的心里话,谈话便会更有针对性 。不要把反驳看成是孩子顶嘴,这是讨论问题 。有些谈话 , 如果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 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时则未必,这就需要等待 。因为谈话后孩子可能要有个思考过程 , 或者要有个心理恢复过程 。要预计到孩子可能有这个过程,应允许孩子有这样一个过程 。在等待期间,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例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里人更热情地对待孩子;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心理医生 , 以求行之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
二、如何应对孩子心理问题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不少家长希望能从专家那里得到帮助和解决办法 , 最好就像看病吃药那样,医生明确诊断,然后药到病除 。但事实上无论是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一个需要化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技巧 。
1、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学习对象:那些宽松对待自己,严格对待子女的父母应用对象:需要建立习惯的孩子
招数:咨询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父母诉说“子女如何不爱学习”或者“如何没有好的习惯”,然而在和家长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时,却经常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没有好的习惯 。特别是有些焦虑倾向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有焦虑的倾向,所以说,教育子女不等于光用嘴巴教育,或者光是严厉对待,而是“身教重于言传” 。试想如果父母整天在打麻将、玩耍,而告诉子女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孩子认真学习 。作为子女,怎么可能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呢?
2、“斥责”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学习对象:那些经常在批评孩子的父母
应用对象: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
招数:斥责是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然而,批评要达到效果很重要的原则是弄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和批评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己看不惯的就批评 , 甚至数罪并罚 。常常会让孩子挨了批评还不知道为什么 。为此,在批评孩子前一定要有的放矢 。
一次在咨询时,一位母亲为了女儿撒谎而着急 。自己平常很注意教育孩子,可她小小年纪就开始骗父母,真让母亲气坏了 。为此 , 母亲狠狠地批评女儿 , 并且严厉指出今后不得撒谎 , 可严厉的批评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究竟为什么自己的教育失败了,母亲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通过咨询我们发现,女孩撒谎的起因是考试没有考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为了逃避妈妈的“严厉”批评,不得已才撒谎 。由此可见,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可非议,但是如果不得要领,则反而会成为问题的“根源” 。
3、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学习对象: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
应用对象: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
招数:咨询中,一类家长最常咨询的问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考试太紧张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没有自信心怎么办?”在寻找这类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多半会发现这些父母往往对子女期望很高,平常比子女还看重结果 。他们不关心孩子学习方法是否科学 , 学习是否有效率,或者是否适合孩子 , 而是只关心结果 。有的甚至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时,还不断地提醒孩子还有不足,这个错误不该犯,那个错误不应该 。结果,让孩子对自己没了信心,甚至是把父母的期望内化成自己的学习动力,在面对考试时 , 更多的不是去想如何提高复习效率,而是担心不能实现父母的期望,不能有好的出息,结果可想而知 。为此,对于那些对子女期望颇高的父母请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 , 而不是学习结果!
4、上下一致,标准如一
学习对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
应用对象:对于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孩子
招数:找到了孩子的问题,也明白应该怎么教育,但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存在教育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 , 具体而言,就是家长有劲的时候,能够注意到孩子的问题 , 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绪不好时,就懒得理孩子了 。这种状况常常使孩子感觉到教育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 。此外,目前许多孩子教育中还受到祖辈的影响 , 父母与上辈的教育观点不一致 , 常让孩子有机可乘,最终影响到教育效果 。
5、分解目标,逐步实施
学习对象: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的父母
应用对象:对于不知所措的孩子
招数:无论是培养习惯、改正缺点,还是实现目标,都必须是可以操作的 。所谓“操作”的含义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 。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只是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计划,那么就无法指望孩子能够如你所愿 。
比如,对于一个试图减少玩电脑的孩子,在让他明白不能过多地沉迷于电脑的时候 , 不能只是让他“戒”了电脑 , 而应当先提出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 比如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使得孩子愿意和家长一起配合来控制电脑的使用 。要容忍孩子反复 。我们可以想像大人尚且很难改变一些习惯,如“戒烟、戒酒” , 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说到做到呢?第二步,则是要注意帮助他们控制玩的时间,要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对玩的时间,事先要和孩子有个合理的约定,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对于不遵守约定的行为,要按事先约定的给予处罚,如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玩的时间 。第三步 , 则是通过和学校的老师配合,多安排孩子参加文娱活动,来改善人际交往 。教育孩子要循序渐进,不能不讲方法 。
三、孩子的心理与行为
常有家长反映孩子难管教,比如有的孩子冲动易怒爱打人 , 有的孩子胆小怯懦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很大了还爱吸手指头……,这其实是反映了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 。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难管教,比如有的孩子冲动易怒爱打人 , 有的孩子胆小怯懦不爱上学,有的孩子很大了还爱吸手指头……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到底是先天性格,还是后天教育不当导致?家长应该如何干预纠正不良行为?
专家提醒,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通常属于心理问题 , 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 。
1、宝宝大了依旧爱吸吮手指
表现:一些较大的宝宝经常吸吮手指或脚趾,以吸吮大拇指多见,严重时还会导致大拇指变形 , 有些孩子不吸吮手指睡不着觉 。
主要原因:1岁以内的宝宝爱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 , 这是因为宝宝通过嘴巴认识世界,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即所谓的自我分化不良 。
随着大脑发育的完善 , 多数宝宝会逐渐改变吸吮手指的行为,但是较大的宝宝仍有吸吮行为就属于心理问题,如曾经受到较大的心理创伤,吸吮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查彩慧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为了给6个月的宝宝断奶,狠心将孩子寄放在老家,孩子哭了几天,这个孩子后来有严重的吸吮行为 。
干预技巧: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父母应多跟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心理问题,此外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陪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开心 , 或是让孩子帮忙做些小事,增加手的活动,逐渐纠正吃手指的习惯 。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 。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 , 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 。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 , 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 。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 , 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 , 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 , 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 。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 , 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 ,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 。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 , 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 。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 , 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 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
【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 , 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 。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 。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 , 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 , 开始下降 。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 , 更不要吓唬孩子 。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 , 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 , 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 , 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 , 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 , 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 , 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 , 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 。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
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 , 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 。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治疗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 。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 , 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 。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 。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 , 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 , 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
9、拔毛癖
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 , 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
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 , 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10、小儿夹腿综合症
表现:小儿可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 , 摩擦时出现面红、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 。小儿多在入睡前、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 。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可一日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 。
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 , 从而产生夹腿动作;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
干预技巧:转移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 。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 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 。
11、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 。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 。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 。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 , 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 。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
总之 ,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的关于该怎样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一些知识 ,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