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

文章插图
导读: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宝宝恋物指的是宝宝的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 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呢?
六岁的佳佳有个怪癖 , 从1岁起 , 她每天都和熊娃娃“形影不离” 。前天,心理门诊心理学专家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绝非个别 。这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 。
无论是到亲戚家做客、外出旅行或者上幼儿园,熊娃娃都是佳佳的第一宝贝 , 必须随身携带,紧紧地抱在怀里 。如果发现熊宝宝不在身边,她立刻就会烦躁不安 。佳佳的爸爸曾留学美国 , 他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应该顺其自然 。佳佳的妈妈却不苟同丈夫的观点,因为在幼儿园里 , 佳佳经常搂着小熊一个人独自发呆 。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佳佳很难融入复杂的社会环境 。夫妻二人各执一词,前天来到了心理门诊寻求答案 。
心理专家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 , 绝非个别,家长无需强行制止 。因为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儿童或多或少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可能与其幼年经历中缺失安全感有关 。这是较正常的现象 , 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
儿童恋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隐藏的不安全感诱发的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终导致社交恐怖症 。
专家说,很多白领阶层教育子女的方式逐渐西化,他们过多地注重子女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亲子互动,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独而脆弱的,不得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来排遣寂寞和无助,儿童的恋物癖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 。专家表示,儿童的恋物癖是可以通过一定心理咨询进行干预 , 主要是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创造一个开放、温暖、互动的家庭环境,转移其注意力 。
为什么宝宝恋物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 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 注和依赖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 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 。当你的孩子突然对一件物品产生了特别的兴趣,甚至须臾不可分 离,这个时候父母应注意两个方面:要把对孩子“恋物”的烦恼转化为生活的乐趣,并以此为 亲近了解孩子习性的契机,让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 关系,寻找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
解除“恋物瘾”的尝试
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 。
1、平时多拥抱孩子 , 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 。注意拥抱和拍抚 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 。拥抱应该是日常的、 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 无声的和解方式 。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 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 。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 。所以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 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 。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 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 , 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
3、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被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 某样东西“专情” 。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 , 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 , 孩子恐怕就会领悟到: 这是无生命的物质 , 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
宝宝恋物的六个秘密
秘密1:孩子为什么会“恋物”?
一个小枕头或一只毛绒小熊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安慰作用呢?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时,即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孩子会吸奶嘴、手指;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有的孩子喜欢抚摸棉被角、毛绒玩具等 。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孩子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这些东西代表妈妈和安全,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它就成了妈妈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妈妈 。
安全物与妈妈不同的是,孩子能控制它,能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并且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能使用它 , 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孩子正在用一个积极的方法建立他的独立 。
秘密2:孩子为什么“恋”上柔软物?
孩子“恋”上的物品,大多是柔软的,可以拥抱的,是因为他们寻求的是在妈妈身边的感觉,这些东西像妈妈的皮肤和头发 。
亲子依恋是婴幼儿时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皮肤和身体接触的需要 。所谓“皮肤饥渴” , 就是说,人存在着身体接触的需要,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强烈,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 , 孩子会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所以,孩子会“恋”上被子、枕头、小熊这些物品了 。
秘密3: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恋物”?
恋物的孩子不少,可有的孩子就没有安全物 。是他们不需要吗?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妈妈或其他照管人经常在身边,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一种是孩子用其他方法来安慰自己,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抚奶嘴等 。
没有安全物的孩子可能对压力或不愉快的感觉不太敏感 。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易对某种物体形成健康的依恋 。孩子2个月大时,对压力和不愉快的反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差别 。有的孩子1秒钟也不能忍受就号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退缩 。
秘密4:“恋物”会持续多久?
现在我们知道了,恋物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自然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与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数孩子是不会对这些替代性的安全物产生依恋心理的,长大后自然对婴幼儿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转移,而不再强烈需求 。总有一天,孩子要放弃他的安全物 。
什么时候放弃?没有一个确定的年龄 。大多数孩子在上了幼儿园,有了更丰富的生活时,就会放弃安全物,还有的孩子会持续到上小学 。如果孩子知道别人会因此而笑话他,就不会再依恋安全物了 。
秘密5:孩子会因“恋物”不“恋人”吗?
孩子天天睡觉抱着小枕头,有些父母就会担心,既然小枕头成了妈妈的替代品 , 孩子会不会就跟妈妈不亲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 父母不必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使孩子感到安慰和舒适 。
还没有证据表明那些有安全物的孩子不能放心地依恋他们的妈妈 。这些孩子将妈妈或爸爸或安全物看做一个“依恋系统” 。不论有没有舒适的“安慰者”,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 。
过去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孩子恋物就预示着长大成人以后会有心理问题,而现在,心理学家却普遍认为,安全物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因为它可以使儿童学会如何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自我安慰 。
秘密6:孩子“恋物”要纠正吗?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恋物是一种心理需求的体现,并不是病态,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消失,一般不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强制的方式,因为那样会给孩子一种暗示,促使他和父母对着干,结果适得其反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此不闻不问了 。尤其是对于那些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的父母来说,更需要进行一些情感投入;还有那些对安全物过于依恋的孩子,比如小毛巾不许洗,谁也不能碰,可能严重缺乏安全感,也需要心理干预 。
父母可以做的8件事
1、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
2、睡觉时爸爸或妈妈陪伴孩子并给他讲故事,或在孩子的卧室里点一盏小灯,减少孩子一个人独睡的恐惧 。
3、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
4、睡觉前给孩子播放舒缓的音乐使孩子获得平静以及心灵的安抚 。
5、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 。
6、避免硬性让孩子与父母分开睡 。
7、多准备几个迁移物,如两三个小枕头、几个相似的毛绒玩具 , 让孩子难以对某一个“情有独钟” 。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8、丰富孩子玩耍的对象,扩展孩子的视野,诱导孩子把注意力和兴趣对象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 。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