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文章插图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1、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
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
2、布鲁氏菌病有什么症状
2.1、急性期
起病缓慢,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多汗,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热型多为弛张热,也可呈不规则热,常因大汗浸湿衣被,且与热退相伴,为本病另一突出特征 。
患上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在会出现关节痛,并且主要为大关节痛,只有少数患者会伴有关节红肿或者是肌肉疼痛的症状 。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 。
其它,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可流产,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
2.2、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病史,常见症状有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
流行病学发病以春夏为多,牧区发病率高,了解所到地区,职业,接触范围等情况有助诊断 。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
3、布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案
3.1、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及营养的补充,给予足量维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饮食 。高热者可同时应用解热镇痛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状,但必须与抗生素合用,疗程3~4天 。有认为感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长期有睾丸肿痛者,均有应用激素的指征 。
3.2、抗菌治疗
利福平对本病有效 。羊、猪型感染者以四环素与链霉素合用为宜 。
3.3、病原治疗

急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 。方法同急性期 。
3.4、菌苗治疗
首次剂量为每日25万菌体,以后逐渐增加剂量,疗程结束时,菌苗可达每日1.5亿菌体,10~15天为1个疗程 。
布鲁氏菌病如何饮食
饮食宜选择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如汤汁,饮料,稀粥之类 。
宜吃具有清热,生津,养阴作用的食品 。宜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 。
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浆,甘蔗,西瓜,番茄,黄瓜,萝卜,冬瓜,金银花等等 。
忌吃黏糯滋腻,难以消化的食品 。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
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鸡肉,鸡蛋,鲫鱼,鳗鱼,杨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
布鲁氏菌病如何预防
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生、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
宣传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
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 。人用菌苗系104M (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肌肉或静脉注射 。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 。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 。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 。104M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
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