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让你更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让你更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文章插图
导读:聪明的家长毫不费劲就可以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但是怎样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呢?那么,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 。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 。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 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 , 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 , 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 。”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 , 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 ,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 , 动物们回家睡觉了 , 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 。”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 。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 。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 , 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 , 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 。因此 , 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 , 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 。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 。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 。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 , 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 。
专家认为在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 。家长应当有所了解 。
更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1、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体会 , 我们不了解这件事情 , 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个大概的了解 。教育才能深入 。
比如:上述一些青少年的表现 , 发生在我们成人身上就是不正常的 , 反而在青少年身上却是正常的 。所以 , 家长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 , 不要轻易用成人的观念来理解孩子的行为 。
2、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 , 把沟通就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 。比如:他们讲最近家里母女之间的交流的一件事 , 母女之间你批评我 , 我指责你 , 后来终于孩子不说话了 , 家长又接着说,你说呀,你说呀,紧接着反过来对我说,你看看,就这样,在家里就这样 , 要么说就不好好说 , 要么就不说 。我当时的感受是家长的强势 , 家庭关系张力大,正确的道理都在家长那里,那么孩子就会处在没有道理的位置,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 。家长为孩子好,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的未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家长的教育没有错,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能对孩子有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家长在做无用功,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可取的 。所以说,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强调的不是正确而是有效 。孩子说,我感觉没人能够理解我 。孩子在说的过程中眼泪流了下来,我感觉孩子内心是孤独的 。
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怎么办?当孩子否定你的建议的时候,家长不妨用好奇的心态来了解孩子,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赞成你的做法 。也就是学习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孩子,也就能够了解孩子是怎么看待问题,怎么处理问题,你才会知道孩子的心在哪里?你才知道怎样来帮助他 。
比如: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阶段脾气特别大,特别反常,当她提出的要求我感觉不合理时,我不想答应她的请求 。这个时候她会说:“你随便吧,”然后就气呼呼地离开饭桌或者就不再跟我交流了,我女儿有午睡的习惯 。我不让她看电视 。有一天,中午放学回来,进屋就把电视打开 。这是以前从没有的情况 。我当时很莫名其妙,但我内心会有一个疑问?这孩子是怎么了?我把孩子对我的态度放在心里,不说她,只是每天有时间的时候问她在学校是怎么过的,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发生吗?在那段时间里 , 女儿经常说,“没什么,还那样”的话 。在这期间,女儿跟我发脾气的时候,我就不说话了,我转移了矛盾的焦点 , 过了有半个多月,我在与女儿聊她在学校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她长出了一口气说:“倒霉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我假装好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倒霉的事呢?这时候,她才原原本本把她不愉快的事情说出来 , “老师误解她了,不是她说话 , 老师批评了她,她无法解释 。还有,跟同学发生了矛盾,男同学骂她了,把她气哭了,有的女生背后讲究她,说她如何不好 , 另外一个女生告诉她的 。”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非常看重的事情 , 同时,在这个时期也是学习解决矛盾的关键时期 。是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 。这些问题在她的心里过去之后,她才能跟你讲出来 。后来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她告诉我,妈妈我开学不看电视了,放寒暑假的时候看一会 。
有的时候 , 家长的理解 , 会让孩子更听你讲的话 , 家长的价值观也就能够影响到孩子 。
家长是非常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表达有问题 。孩子遇到了困难,发生了错误,要给指出来,同时还要了解孩子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这个过程就要运用沟通技巧,我简单说一下沟通技巧 。
良好的沟通首先要倾听,听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上面我们讲到,同样的问题,成人的想法与孩子想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场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然后再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也许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要表达接纳他们的感受 。
其次,情绪要平静,不要带有情绪色彩与孩子沟通,其实不论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教育子女,态度很重要,假如你办错了一件事,你的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地批评你,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愤怒?紧张?以后,你再见到领导,你还敢跟他说你心里话吗?或者你再去找领导时,内心会不会是紧张的?在心理学里,“领导”的象征意义是“父母” 。所以,我们成人都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的心理,何况是心智发育不完善的孩子 。带有情绪的教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
家长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当看到孩子作业不是因为不会而是马虎出现的错误时,家长一定会很气愤 。在与孩子交流时会带有情绪 。“这么简单的错误你也犯?会的错!不会的还错!你的脑袋想啥了?就你这样干啥能行呀?”一连串的指责都指向了孩子 。大家想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我在咨询中感受到会有以下几种情形,认为是自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的人就会感觉到后悔,内疚,自责 。认为错了就错了,这么点小错误说说就行了呗,干嘛还喊呀?下次记住就行了呗,这些人会感觉到很气愤 。认为我一定不让这个错误再发生的人,内心就会感觉到紧张,害怕 , 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内心里下了N次这样的决心,而还是继续犯类似的错误 。孩子犯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他经过这个犯错过程,他才能够知道怎样改进 。他的这个改变不是因为家长对他的指责,而是他对自己的责任,是成长的责任 。
最后是提出建议,建议不是指导,指导带有强制色彩,没有哪个人愿意被别人强迫,建议是在其原有的理解上又有一种新的理解含义 。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比如:“你的理解很对,如果能补充我的建议就更好了” 。或者“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只有和孩子站在一起,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 。要让孩子在家里做一个真正快乐的儿子女儿,在学校才能是个优秀的学生 。
3、要有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好的信念
家长总是很容易发现自己孩子的缺点 , 而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 。这在这点上,班主任老师做的最好,他能观察到每位学生的优缺点,而对学生的优点及时提醒,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有被尊重的感觉 , 我在咨询时经常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告诉我,“老师,听班主任老师的课,或者说,老师,我什么也听不进去,在科任课上我气老师,可是在我们班主任老师的课堂上,我听不进去课时,我就看其它书 。”我问他们,为什么只听班主任老师的课呢?他说,班主任老师拿我们当人看,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我 , 批评我的时候把我叫到外面没人的地方说 。这就是说他们在班主任老师那里获得的是尊重,反过来他才听班主任老师的话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就是关注正面积极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朝向正面积极方向发展 。负强化就是关注其负面的,不好的信息,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他的关注下成为这样的人 。在孩子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评,缺少表扬,会使孩子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 , 有时甚至自暴自弃 , 任何意见也听不进去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在家长那里无反应 , 而做不好的事情却能引起家长的注意 , 久而久之 , 孩子就会经常做些“坏”事情,来让家长注意 。这也是上面我们讲到的青少年需要情感关注 。哪怕是被“骂”,至少他感觉到这个家里还有他的存在 。
那么我们家长怎样表扬孩子呢?
首先,表扬要具体 。上面我提到的母女无法交流的咨询,妈妈很委曲,她感觉她也经常鼓励夸奖孩子,可是孩子却感受不到,而批评孩子的时候 , 孩子却记在心里 , 我让她们在咨询室里表演母亲是怎样夸奖女儿而女儿不接受的 。妈妈说:“我女儿真棒,妈妈相信我女儿将来一定能行,你看她那个气质,我相信我女儿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 。”当妈妈说到这里时,女儿当时就皱眉了,没等妈妈说完,女儿就说:“我最讨厌你夸我了,努力就能行?。嗌偃伺σ裁挥谐晒? ,你说话咋就那么准呢 。我告诉你,我不用你夸我 , 我自己啥样我自己知道 。不用你管!”妈妈也生气了,对我说:“你看你看,就这样,说好说坏都不行 。”接着转向孩子:“以后你别管我叫妈了,我与你没关系 。”孩子对我说:“老师,你看看,我怎么跟她沟通?。课沂裁匆膊桓?。”这个个案在以后的咨询我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在整个学校属于下等生 。当妈妈用笼统的语言来表扬孩子的时候,孩子感觉到不真实,这让孩子感觉到的是羞辱 。所以沟通无法继续 。在以后几次的咨询中 , 母女间达成共识,孩子要求妈妈具体夸奖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 。这样,孩子也接受了妈妈的建议 。亲子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
其次,要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家长朋友们常常关注孩子的期中考试,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忽视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效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 。要看到孩子的改变,把他的进步与他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比较,要关注他眼前的小变化,小进步 。设立长远目标是必要的 , 但不要把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最终的实现目标对立起来 , 那是不公正的比较,那样会破坏孩子的自信,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不要高兴孩子有太大的变化,一个强烈的变化不会持续太久,只有渐进的变化才能是真正的改变,改变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 。家长只要用持续的,温和的力量来引导孩子 , 记?。阂欢ㄊ恰俺中模潞偷摹?。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我们看到孩子有毛病了 , 我们再来管理,而是我们随时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要多观察,少说话 。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
4、正面鼓励而不是指责打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慈禧”里的这样一段 ,  同治帝死时年仅二十岁 , 身后无子,慈禧为了能够达到继续垂帘听政的目的,立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外甥,载湉为皇帝,封号为“光绪” 。此时载湉才五岁,光绪皇帝的童年成长是在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长大,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 , 她对光绪帝的做法是断亲情,立威严 。经常给小载湉灌输太后才是他的母亲,同时,在载湉童年和少年时候 , 经常对载湉进行惩罚,或疾声厉色,或长跪罚站 。渐渐让载湉知道,你即使是天子,你要听我的 。光绪帝见到慈禧就如同见了母老虎 , 光绪帝在听到打雷声,敲鼓声,只要是声音大的,这个孩子就吓的哆嗦乱颤 。太后这种威严在光绪帝以后的生活里是如影相随的 。他在慈禧那里是没有说话的份,只有唯命适从,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他每日都是郁郁寡欢的,他是一个抑郁的皇帝 。
但是小载湉很有幸的是 , 在他四岁入宫以后 , 慈禧为了断亲情,给他身边安插的人都是年纪大的人,其中一个人就是他的老师叫翁同龢,这个老师看到这个幼小的小皇帝很疼爱,对他的关爱特别多,这个儿皇帝在老师这里得到了少有的疼爱,所以老师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 , 书读的特别好 。
指责打压这种交流的方式会造成两种情况,孩子要么是极度反叛,我称之为阳性逆返,就像我一开始讲的那位高三学生 。父子之争一直持续到高三还没有结束 。要么就是退缩,我称之为(阴性逆返)这种孩子就是什么也不跟你说,你问什么 , 他都会回答,“没什么”,你批评他,他一声都不吭 , 就像在跟一个木头在说话 。
有的人可能有这样的感觉,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就是打出来的,我把我的孩子硬是给打过来了 。我说 , 你是对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他成长过程中,犯了错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就用“打”来管理,那么这个人在他的心里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家长才打我 , 因而产生自卑心里 。同时在他的心里还会有一个认知 。认为“打”是最亲近的人的采取最关心的行动 。就是“打我是为我好”这个认知只能够起到暂时的作用,可能他会因为自卑而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大学 。但长期被打骂的孩子长大以后 , 人格上一定是有缺陷的 。这个人在以后与亲密的人相处的时候,当对方有缺点毛病的时候,他就会采取两种方法来解决,一是内化了家长的行为,用“打”来解决 , 因为,他从小经历的就是爸爸关心我 , 为我好,就打我 。所以 , 我爱你,为你好,我也打你 。二是,过度补偿心理,过度补偿是从小我的经历是挨打,那么,我再教育我的孩子的时候,我决不打,我要“惯着”,就是我们说的“溺爱” 。棒棍底下出孝子,这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孩子由多变成少,如果还是一味地停留在上一辈的教育理念里,是不会进步的 。
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刚开始打,后来也听了不少专家、朋友的意见 , 不打了 。可是孩子变的越来越糟糕了 。也就是说服教育在这个孩子身上不起作用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不是不起作用,当你不再打这个孩子的时候 , 孩子内心分裂了,此时在孩子的心理的观念是 , 打我是爱我,现在不打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不相信家长的变化的,他还会用一些糟糕的行为来试探家长,来考验家长是不是真正地爱他,最后在孩子的心里再重新整合爱的含义 。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家长一定的要有忍耐力,家长要彻底的改变 。这样,孩子才能改变 。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他还在考验你 , 还在内心进行重新调整 。
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自说出自己的缺点,平静地跟孩子交谈,告诉他“你能认识到错误就是你的收获”,同时也要告诉他,怎样做是对的 。而不要带着情绪说:“这么幼稚的错误你也犯”教育是持续的过程,不是什么时候想起来 , 什么时候再来管理孩子 。
5、观察孩子不是做了什么,而是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观察行为背后的问题 。
举个例子:一个初三的学生,考试如果发挥的好,就可能考取重点高中,成绩是在边缘状态 。中考前一个月,突然不学习了 。家长是某学校的领导 , 各科老师都来找这位家长谈话,要家长回家好好收拾这个孩子 。家长找到我,让我给他的孩子做个咨询,了解一下孩子怎么了 。咨询结束后,我告诉家长,孩子是考试焦虑,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减压 , 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因为高焦虑导致许多原来会做的题,现在都不会做了,而且感觉有许多知识要补充,中考临近 , 压力增大 。不知道从哪入手了,表现的是什么也不学了 。这个孩子因为家长及时减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后来,这位同学考取重点高中状元班 。所以,我们在观察孩子行为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行为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
6、少说话多观察 。多看少说
你在说话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我要说 。说话是不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当我们把内心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就变得焦虑的 , 高焦虑是会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等焦虑是最适合的 。
有位校长是一位很好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他的孩子在初中阶段时,他每天都观察他的孩子,当发现孩子有缺点的时候,先放在那,然后观察孩子是否改变,定期与孩子交流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 。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自己的问题 。
7、不要让家庭成为爱的交换的发源地 。
例如: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尽有,比如 , 零花钱,购物,不尊重父母,在家里不劳动 , 这些家长都认为无所谓,一句话,只要是孩子学习好,其它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 。家长或许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孩子就要听家长的话,或者是我的责任就是为了给你提供物质生活,其他的我都管不了,这两种思想,都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 。只要是孩子学习,其它任何条件都可以答应,这句话的背后的潜台词是我拿你没办法,我只有通过给你的物质来交换你的学习 。另外,如果你学习不好 , 你就对不起我给你的物质条件 。家长通过物质和孩子学习来进行交换 。也就是我对你的好,是有条件的 , 是你要对得起我 。其后面的寓意是,我爱你,是你要学习好 。你学习不好,我就不爱你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成绩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许多家长会很感觉到委曲,我拿出那么多钱来培养孩子,怎么会说我的爱是要交换呢 。通过奢侈的物质条件来换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不是爱,是交换 。因为爱是无条件的接纳 。
【【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让你更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成人比成功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压力+鼓励才能发挥潜力,只有压力没有鼓励,是远远不够的 。植物往光的方向生长,人往鼓励的方向努力 。要更了解孩子心理必须掌握上面几点!

【如何更了解孩子心理】让你更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