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在过去百年出版史上,“影印本”是如何演变的?


“影印本”,顾名思义,是以旧有图书为底本的图书。因为比较完整地重现了旧本的原貌,影印本内页与我们熟悉的整齐划一编排大为不同,吸引了不少对版本痴迷的爱书人。它有何讲究?在过去百年出版史上有何位置?以下内容经领读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

原文作者|薛冰

摘编|罗东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薛冰 著,领读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

1

影印本


影印本,如同影抄、影刻本一样,是直接以旧有图书为底本,而应用照相制版和现代印刷工艺进行复制,产生的一种新版本形态。现代印刷工艺能使影印本的图文复制效果,比传统的影抄、影刻本更为接近原本面貌,而代价则低廉得多,所以自十九世纪中叶产生以来,影印本迅速成为一种广为采用的版本形态,尤其是出版经典古籍、碑帖书画。



应该说明,影印本只是一种版本形态,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现代印刷技术,包括石印、珂罗版,以及照相铜版、胶印等。所以过去的一些相关著述中,对于影印本的概念界定模糊。如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 (见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 中,只以亚铅版套色胶印本为影印本。更常见的是不单列影印本概念,而将其分隶于石印本、珂罗版印本等范畴之内。不过,这就只强调了印刷工艺上的差别,而忽视了版本形态上的共性。其实,出版图书,无论采取哪一种印刷技术,决定其质量的首先是底本,而在底本制作上,至少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重新制作底本,即使翻印古籍,也是另行缮写或排字制版,这往往会与底本发生差异,出现讹误。另一种是直接采用旧有图书为复制底本,自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原本面貌。古代的影抄本和影刻本之所以为人所重,就是这个道理。将影印本单列为一种版本,也是为了强调它的这一特色与优势。



当然,同样作为影印本,质量仍有参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对于影印底本的选择。无论从版本意义还是学术意义上说,底本的优劣,是一个根本的决定因素。然而影印的简便易行和成本低廉,也使它成为众多出版商牟利的手段,清朝末年的短短几十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国经典古籍,名家碑帖,传世书画,都被影印过了,有的甚至不止一次。出版商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往往就以最常见的流通本为底本,而不肯花费较大代价寻求最佳版本。这种影印本虽然能够暂时满足普通读者的需要,但很快就引起学术界的非议,一旦有精选底本的影印本出现,就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