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的发展史上茶文化也在不断的改善,茶文化已经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生根发芽,每个城市、每个民族都有着不一样的茶文化,山东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城,在山东文化中 。茶文化也占了不可或缺的位置 ,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山东茶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吧 。
一、山东茶文化
【山东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氏是中国第一位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鲁国周公则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 。饮茶于山东普及 , 始于唐宋时期,唐代宗李豫时(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闻见记》中记有“南人好饮茶 , 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 , 到处煮茶,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到了中唐,北方饮茶已较为普及 , 江南大批茶叶长途运往华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 。自宋代至今,茶已成为山东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华夏礼仪之地,更是提倡中国传统礼文化 。客来泡茶 , 是许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 。茶,蕴含着一种“礼”的象征 。
山东不仅有饮茶之风气,也产茶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据竺可桢研究和有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所以关于上古时期这一地区有茶的传说是有可能的 。后由于气温骤然变寒使茶绝迹 。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在元、明时期,昆嵛山区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场提举” 。又《中国茶叶》1979年曾报道,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组长本山亮一来山东调查种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旷野中,发现一株唯一的大茶树,“粗有三抱 , 高达五丈余” 。
同年日本《茶》刊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刊载了大茶树照片一幅,但没有山东省茶的试验、生产记载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于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种茶 。在1952年到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南茶北引”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宜茶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以后,主要选择了三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的引种试种:
 ?。ㄒ唬┒涎睾2枨?nbsp;, 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
 ?。ǘ┞持心喜枨ㄒ仕⒁誓稀⑵揭亍⒚梢酢⒘匐浴⑻┌病⑿绿⒗澄摺⒎严亍⒉陨健③俺恰⒃孀仁邢?。
 ?。ㄈ┙憾氲翰枨?,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牟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一直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种茶的经济效益高于相同条件的其他经济作物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茶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大力发展茶生产,取得了显着成就 。山东省的茶生产经历了5个阶段,目前已形成3个重点茶区 。
1、零星种植阶段(1952~1961年)
1952年泰安县率先开始引茶种植于徂徕山 。1959年,省商业、农林、供销等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籽,在东南沿海7个县种植约330hmz,除青岛中山公园所剩几株外,其余全部死亡 。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栽植于省园艺研究所(泰安) , 法如种麦,越冬死亡 。
2、计划引种阶段(1965~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在青岛考察工作,见到中山公园的成活茶树,即向农林、商业、供销部门交待了引种任务 。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试栽,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 。在总结以前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背风向阳半山坡 , 并把好三关,即播种质量关、出苗关和越冬关 。1967年在26个县播种近130hm2,成活率达45% , 1968年播种成活率达85%,1970年种植160hm2,成活率达95% 。自此总结出山东种茶必须抓好四个结合:种茶与植树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翻改土相结合、种茶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种茶与畜牧养殖相结合 。
3、扩种和高产攻关阶段(1971~1980年)
1972年9月16日 , 《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 。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 。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 。到1978年 , 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 , 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

山东茶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