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化详解:花雅之争的历史过程

【戏剧文化详解:花雅之争的历史过程】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花和雅是不同的变现形式 , 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本期戏剧文化将为你详细介绍,花雅之争的历史过程 。
概念简介(李斗《扬州画舫录》)
花、雅之分,沿袭了历来封建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倾向 。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故花部诸腔戏 , 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
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
花雅区别
一、戏曲行当之别,即所谓“凡旦色之涂抹、科诨、取妍者为‘花’” , “不傅粉而工歌唱者为‘正’”,即雅 。即以上吴长元所云 。这是花、雅的原始意义 。元夏庭芝《青楼集》“李幼奴”条云:“凡妓 , 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盖与此相近 。
二、戏曲声腔之别,盖由原始义而来 。原始义中的“花”是花杂、通俗的意思 , “正”是雅正,引申为戏曲声腔,花杂、通俗者称花,雅正者称雅 。即以上吴长元所云“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 , 昆腔曰‘雅部’” 。
三、戏班之别,歌雅音之戏班为雅部,歌花杂、通俗之音之戏班为花部 。
花雅之争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康熙中叶以后的昆腔、弋阳腔(京腔)并峙 。技艺高超的弋阳腔与昆曲争胜,弋阳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优势,甚至压倒昆曲,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进入宫廷,很快演化成御用声腔,失去刚健清新的特色,逐渐雅化而衰落下去 。
2、乾隆中叶的京腔、秦腔之争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与昆、高二腔争胜 , 轰动京师 , 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取上风,以致“歌闻昆曲,辄哄然散去” 。(徐孝常《梦中缘传奇序》)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演出,魏长生被迫离京南下 。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高朗亭率徽班来京演出,以安庆花部 , 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组成三庆班,接着又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即着名的四大徽班晋京,把二簧调带入北京,与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调汇集一城的奇特景观 。

戏剧文化详解:花雅之争的历史过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