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故事之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个容重的仪式,什么呢?就是祭月,那么童鞋知道祭月在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中的原因吗?不知道也没关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祭月吧 。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 。在先人的观念中 , 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 。《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 , 月出于西 , 阴阳长短,终始相巡 , 以至天下之和 。”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 。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 。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 。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 。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
《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 。”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 。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 。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 。”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 。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民间 。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 。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 , 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 。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 , 异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 , 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 , 颜如皓月 。”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 , 其祭果饼必圆 。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 。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 。
【中秋小故事之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 , 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 。而后焚毁月光纸 , 分食祭祀供品 。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 。然而 , 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 。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 。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 , 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
【结束语】早在周朝 , 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

中秋小故事之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