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姓,即为茶姓 。茶有多种别名,茶姓的人分布全球,见证了中国茶的古代魅力 。
茶姓字源
【茶氏起源】茶字历史演变
茶[茶、荼、檟、苦、荈、蔎、茗,读音作chá(ㄔㄚˊ)] “茶”之一字,古有荼(chá、tú)、槚(jiǎ)、苦(kǔ)、荈(chá、chuǎn)、蔎(shè)、茗(míng)等诸多写法,除“荼”为多音多义外,余皆指茶 。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 。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 。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西汉名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汉武帝时的西南夷通 , 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写的《凡将篇》是一本启蒙字书 。司马相如在书中提到当时一些药名:“……蜚廉、藿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 共二十味药材 。《凡将篇》重要之处在于其最早将茶名“荈诧”列出 , 并以药用的性能与其它药材并列在一种启蒙读物中 。“荈”字,正是他根据巴人对茶称呼的土音 , 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头创造出来的称“茶“的专用字;为了使大家知道正确的读音,以“诧”字注音,这就是现在的茶音由来 。唐朝以前用“荈”表示茶字的资料很多,如“姜、桂、茶荈出巴蜀”,吴孙皓“密赐茶荈以代酒”,《荈赋》,“……晚取为茗或一日荈”,“出御荈”,还有左思的《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等词句 。到唐玄宗御撰《开元文字音义》将茶字确定下来,并经陆羽《茶经》普及和影响,有字有音的茶就统一了,但其音仍是巴南巴人称茶的古音“荈”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 。“荼”字,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 , 其甘如荠”之句 , “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 , 晋朝学者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 。”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 , 苦茶也 。”“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 。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 。初“茶”字与“茶”字通用,但茶圣陆羽在撰写《茶经》之时,已一律用“茶”字 。茶树本为木本植物,将原来表示茶的“荼”字 , 减去一画 , 改“禾”为木,使之更名副其实 。这一笔之改,可谓改得恰到好处 。因此在中唐以后即公元九世纪中叶,人们普遍采用“茶”字 。现代除统一用“茶”字之外,间有用“茗”字言茶,但与历史上所谓“晚采为茗”的含义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场合 , 皆带文雅别致之意 。
茶的别名
很多,有荈诧、葭萌、消毒臣、清风使、余甘氏、清友、不夜侯、涤烦子等 消毒臣: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唐朝诗人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 清风使: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 , 有人称茶为清风使 。唐朝诗人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 , 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宋朝学者李郛在《纬文琐语》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 , 亦称茶为余甘子 。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五代诗人胡峤在饮茶诗中 , 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宋朝文学家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 。清友 , 谓茶也” 。唐朝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不夜侯: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晋朝学者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 , 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涤烦子:唐朝史籍《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朝煮茶名士)随使西番 , 烹茶帐中 。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 , 所谓茶也 。’因呼茶为涤烦子 。”唐朝诗人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 , 历来备受赞咏 。
茶姓渊源
源自神农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炎帝陵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神农氏炎帝发明了茶,他逝世后 , 人们便将其葬于茶陵(今湖南茶陵),护陵族人因地为姓氏,称茶氏 。
源自姜太公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期齐太公姜尚(姜太公、吕尚)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茶氏,殷旧姓 。齐太公之后有茶氏 。”西周初期,齐太公之后有在周王朝和齐国为茶师者,专职制茶并侍奉国君、主公用茶,后逐渐成为各诸侯国中的茶大夫,唤茶正 。其后因以为姓氏 , 称茶氏 。茶氏族人在西汉朝中期有渡海赴扶桑倭国者 , 扶桑倭国在东汉时期归附汉王朝,受封倭奴国金印 , 茶氏族人后在倭奴国生息繁衍,成为今日本国中的大姓家族,分衍为樽茶氏、博茶氏、吉茶氏等 。
源自葭萌
第三个渊源:源于开明氏,出自战国时期蜀王之弟葭萌,属于以为氏 。在远古的四川盆地,巴族、蜀族曾有两次大的融合 。一次是鱼凫巴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前 , 溯长江而上进入成都平原边缘 , 在商末周初建立了鱼凫蜀国;另一次是荆人鳖灵,蜀国最后一代王朝开明氏的创始者 。据巴蜀历史学家徐中舒考证,所谓鳖灵,是鄨令的音伪,鄨是鄨县,灵是县令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牂牁郡,鄨为郡治,开明氏是巴族中的一支苴部落,在长江、赤水河一带溯江而上,先在岷江下游宜宾、乐山一带生活,因治水有功,受到杜宇王朝臣民爱戴 , 接受蜀国的王位,成为丛帝 。开明氏传位十二世,亡于秦国 。在巴蜀被秦国所亡的过程中,茶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 。明朝学者杨慎在《郡国外夷》中说:“汉志、葭萌 , 蜀郡名 , 萌,音芒” 。在典籍《方言》中,蜀人谓茶曰“葭萌”,盖指茶氏郡 。“葭萌”,原是战国时期蜀王弟之名 。周昱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7年),蜀王曾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并把他的郡国名也称做葭萌 。当时,葭萌与巴王友好,巴蜀互为敌国,蜀王怒伐苴侯,苴侯逃奔巴国 。而巴国当时因受强大楚国的不断攻击已退守阆中,无力再同蜀国抗衡,故求救于秦国 , 因此促使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建议,派兵灭了蜀国,继而灭了苴国和巴国 。蜀国对国君常以其擅长而以其号取地名 , 如蚕丛氏擅长养蚕,在今茂汶一带西汉曾设蚕陵县,至今还有蚕陵山;鱼凫氏善于捕鱼,川西至今还有用凫捕鱼的 。因此,蜀王弟名葭萌 , 并把其郡国名称为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区) , 可见葭萌氏是善于种茶饮茶的 。由此朔测,源于巴族的开明氏,在沿岷江定居活动期间,将茶的利用习惯传入蜀,开创了蜀地利用茶的历史 。到开明王朝后期,各地不但野生茶树得到利用,还人工栽培了许多茶树,如葭萌等地方 , 至今仍在发展茶叶 。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叶到巴族有目的地利用茶叶,再到巴蜀共创利用茶创建中华四大文明之一的辉煌,经历了约五千年的时间,这是巴蜀儿女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葭萌国之地,即秦、汉两朝时期的茶氏郡,其国被秦国灭亡后,国人多有以“葭萌”、“苴”为姓氏者,后简化为“茶” , 统称茶氏 。特别是在后来的彝族人群中 , 茶氏更是为多,如在明、清时期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的茶氏,即系彝族人 。
茶姓名人
茶 话:(生卒年待考),汉朝人 , 见《江都易王传》 。茶 昱:(生卒年待考) , 福建武平人 。明朝洪武中期洛川县训导 。茶正豪:(公元1938~今),云南永平人 。著名地方侨务工作者 。云南省永平县侨办主任科员 。其1990年接替侨务方面的工作 , 侨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繁杂 。他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 坚持为“侨”服务,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是一个优秀的侨务工作者 。现已退休 。
全球分布
今云南省、浙江省、台湾省、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孟加拉、伊朗、新加坡等地 , 均有茶氏族人分布 。
编辑本段茶字趣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 中国文字极深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念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
①“茶”字来龙去脉
古时代称“茶”为“荼” , 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 , 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 , 书中改“荼”为“茶” 。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 , “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
②以“茶”字象征长寿
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 。“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 。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久而久之 , 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
③让“茶”字回归自然
“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 , 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
茶氏起源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自热火锅用自来水可以吗
- 怎么解决烧烤烟
- 龙氏起源
- 乔氏起源
- 生蚝没开壳就急冻可以吗
- 以太网利用什么协议获得目的主机
- 丙烯颜料可以画墙上吗
- 秦皇岛大学排名
- 住房公积金可以自己交吗
- 如果设置酷我音乐自动播放,可以这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