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甘肃祛病报平安的工艺品

男耕女织 , 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的一种传统文化 。女子以手巧出名 , 所以之后的工艺品大多出自女子之手 。庆阳香包是甘肃民族文化的产物,想知道更多细节吗?本期甘肃文化为你揭晓答案 , 别错过咯!
据史书中的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 。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 。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 , 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 , 《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 。
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 。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 。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 。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 。
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 。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 , 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 ,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 。纫 , 乃连缀之意 。佩即佩帏 , 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 。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 , 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 。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 。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 。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 , 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 。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
【庆阳香包,甘肃祛病报平安的工艺品】20世纪60年代以前 , 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 。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 。近二十年 , 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

庆阳香包,甘肃祛病报平安的工艺品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