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起源

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四位姓氏,在豫冀、秦川地区有优势 。当代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近570万 。
魏的名义和图腾:
魏,地名 。在西北古代氏族中,为了祈求神明保佑五谷丰登,一群巫女头顶一串高高的禾草扎成的高帽,在巫师的率领下狂跳 。这种全部落人均参与的傩舞祭神的习俗,称为魏,这种巫女所戴的头饰也称魏,魏与鬼神有关,擅长此技的人群以魏为氏族名和族徽 , 所居的地方称魏地,建筑了城墙的魏地称魏邑,进而建立了国家 , 出现了魏姓 。
魏姓的起源和演变:
构成当代魏姓主要有四大支:隗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
第一支源出隗姓 。在夏商时期,西北部落的隗姓鬼方中一支居住于魏地的部落最终发展成了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在今陕西兴平西的马嵬坡,地处秦岭首阳山的北麓、渭河中游 。商末周文王灭隗姓魏国 , 子孙以国为氏 。隗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隗姓魏商 , 国小势弱,不见于经传,隗姓魏氏事实上湮没于姬姓魏氏之中 。
第二支源自姬姓 。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 , 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 , 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 。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 , 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 , 建立了另一个姬姓魏国 。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即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 。公元前369年 , 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 , 子孙以国为氏 。姬姓魏氏的历史至少有3100年 。
第三支源自芈姓 。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为芈姓之后裔 。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发生了内乱,魏冉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是为秦昭王,魏冉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侯 , 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北 。魏冉之族当为芈姓魏氏,这支魏姓的历史至少也有2300年 。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 。外族加入魏姓群体的事件主要有:南北朝西魏氐人有魏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族集体改为汉姓魏,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
历史上魏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 , 魏姓最初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 。两汉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 。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闽南 。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人台湾 。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 , 排在第五十一位 。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17%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大约占全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 , 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 。全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 , 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 , 魏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 。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 。福建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 。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入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 。全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姓聚集区 。
当代魏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04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魏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 , 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 。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 。全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 。在600年期间 , 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迂十分的强劲 , 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迁移 。
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44)表明: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
魏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钜鹿、任城等 。魏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九合堂号等 。“九合”堂号出自春秋时晋大夫魏绛 。晋悼公时 , 北地山戎无终子请和,魏绛说“和戎有五利,晋侯使魏绛与诸戎盟 。晋无戎患,国势日盛,八年九合诸侯,复兴霸业,都是魏绛之功 。
楹联 重要的魏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和戎著绩;救赵全仁 。
书屏志画;图画表功 。
誓成宅相;绰有租风 。
公忠体国;机警能文 。
虎观谈经,妙析异同之旨;鹤山受业,入推理学之宗 。
家训格言 魏氏家训首推南北朝北齐大臣、史学家、文学家魏收,其家训思想深具哲理 。他基于管子“任之重者,莫如身 。途之畏者,莫如口 。期之远者,莫如年 。以重任行畏途 , 至远期,唯君子为能矣”这一观点 , 告诫子女“审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 , 先人后己 。蒲无系于荣悴,心靡滞于愠喜 , 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言行相顾 , 慎终犹始” 。“门有期祸,事不可不密 。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 。宜谛其言 , 宜端其行 。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疆梁 , 人囚径庭 。”“能刚能柔,重少负也 。能信能顺,险可走也 。能知能愚,期可久也 。”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魏姓历代名人224名,占总名人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四十一位;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 , 排在并列第六十一位;魏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
0.32% , 排在并列第六十五位 。
历史上魏姓的主要人物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颗、魏绛;战国魏文侯魏斯,信陵君魏无忌,秦相魏冉;西汉名将魏豹,大臣魏相 , 钜鹿太守魏歆;东汉炼丹学家魏伯阳;三国蜀汉大将魏延;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唐朝任宰相的魏氏有六人:魏玄同、魏徵、魏谟、魏元忠、魏知古、魏扶;北宋诗人魏野;南宋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朝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朝大臣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 , 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兼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当代医学微生物学家魏曦,语言学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 , 电影、戏剧演员魏鹤龄 。
魏姓血型:
【魏氏起源】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9% , A型占28.7%,B型占29.3% , AB型占9.1% 。

魏氏起源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