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中国汉族婚俗文化

汉族的传统婚俗从古至今,已经经历了无数的改进与创新,从挑选结婚吉日开始,都依照着传统婚俗的计划与安排 。我们大家都知道,每到结婚的时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特别的谨慎 。那么,大家了解不了解中国的汉族婚俗文化是怎么样的呢?
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一、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 , 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 , 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 , 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 , 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 , 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 , 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 , 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 , 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 , 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 , 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
二、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 , 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 , 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 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 , 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
三、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 , 才能“结丝罗” , “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中记载 , 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 , 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 , 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 。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 。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 。据《晋书》中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 。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 。但这媒不容易做 , 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 。”看来 , 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 , 说媒则是“执柯” , 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 。《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 , 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 。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 。做媒人要勤于跑腿 , 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 , 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 。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 。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
【你所不知的中国汉族婚俗文化】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 , 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 , 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墙” 。媒说得好 , 双方都满意,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归咎于媒人 , 从此视为路人 。
说成一桩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钱财 , 称之为“谢媒礼” 。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 , 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给媒人的鸡、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 。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 。谢媒钱的多少,视主家经济状况自行决定,但无论多少,均需用红纸封好 , 称为“红包”或“包封” 。红包上习惯写上“包封签子” 。

你所不知的中国汉族婚俗文化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