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诊断_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鉴别


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诊断_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鉴别

文章插图
导读: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诊断1.外踝韧带损伤 外踝韧带包括腓距前韧带、腓跟韧带及腓距后韧带 。
如前所述 , 外踝的腓骨小头较内踝长1cm左右,踝部扭伤时,很容易造成内翻位损伤 , 加之外侧韧带相对薄弱,所以临床上多见外侧韧带损伤 。在外伤时的瞬间,视足的屈伸位置不同,3组韧带的受累亦不相同 。如跖屈时以腓距前韧带损伤为多,背伸时则为腓距后韧带损伤,而中间位时以腓跟韧带损伤多见 。
(1)腓距前韧带:足在正常承重时,腓距前韧带与距骨的长轴走行方向一致;当踝跖屈时 , 其走行方向与胫骨纵轴一致,并变得紧张,此时如受到内翻应力时,腓距前韧带即产生撕裂与完全性断裂 。
(2)腓跟韧带:当踝关节处于跖屈,如内翻的应力进一步增加时,除产生腓距前韧带损伤外,还可以使腓跟韧带损伤 。如果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当踝关节极度内翻位时,则首先可产生腓跟韧带的损伤 。腓跟韧带为外踝韧带中的主要结构,较为坚韧,当踝关节处功能位时,起限制足内翻的作用,因而一旦断裂则踝关节外侧间隙增宽 。
(3)腓距后韧带:为外踝韧带中最强的一束,主要限制踝关节的过度背伸 。腓距后韧带损伤主要因足超限内翻所致 。
2.内踝韧带损伤 内踝韧带又名三角韧带,亦分为3束 。前方为胫距前韧带,中为胫跟韧带和后方的胫距后韧带 。此韧带分为深浅两层,十分坚韧,不易断裂 。主要功能是限制踝关节外翻及过度外旋 。大多数情况下,内踝韧带损伤由外翻或外旋暴力所致 。此种外力通常引起内踝和(或)外踝骨折 。但如果暴力来得十分突然,亦可引起三角韧带断裂 。其中单纯韧带断裂者少见 , 多并发有外踝骨折和(或)下胫腓关节分离 。
3.下胫腓韧带损伤 下胫腓韧带位于下胫腓关节处,其韧带分为3部分:①前胫腓韧带:起自胫骨,斜向外上方,于腓骨前方为止 。②胫腓骨间韧带:自胫骨下端外侧至腓骨下端内侧,实际上为骨间膜的延续,最为坚强 。③后胫腓韧带:从胫骨下端后内侧至腓骨下端内侧 。下胫腓韧带损伤主要因外翻及外旋暴力直接造成,临床上并非少见 , 但易漏诊;合并三角韧带断裂(伴或不伴外踝骨折)的下胫腓韧带损伤,一般是三角韧带先断裂,以致下胫腓韧带的张应力突然增加,一旦超过其最大限度,则引起断裂 。
4.症状 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 。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 , 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将足被动跖屈并内翻时疼痛加重,而背伸和外翻时可使疼痛减轻 。当其完全断裂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可使距骨产生向前的位移 。内踝韧带损伤除有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外,内踝后方踝管可有肿胀淤血;下胫腓韧带损伤时,症状与上述相似 , 但其疼痛、肿胀均在踝关节前方而不在侧面 。
5.体征 外踝韧带损伤时,检查局部有明显压痛 , 以外踝下方韧带处最为明显,且多较局限,易与外踝骨折相区别;内踝韧带损伤压痛多在内踝下部三角韧带附着处;下胫腓韧带损伤压痛在踝关节前方 。
6.特殊检查 外踝韧带损伤时 , 足被动内翻 , 受伤的韧带被牵拉而疼痛加剧,强行内翻患足则外踝韧带断裂处凹陷增大;内踝韧带损伤 , 强行外翻患足疼痛加剧,并可能出现韧带断裂处凹陷,固定小腿,前后推动足跟可有内侧活动范围增大现象;下胫腓韧带损伤时 , 握住足跟作距骨侧向或旋转运动,可发现距骨活动范围增大 。
明确的外伤史,外踝韧带损伤时,踝前方肿胀、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淤斑,跛行等 , 内踝韧带损伤时,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下胫腓韧带损伤时,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肿胀均在踝关节前方而不在侧面 。
X线检查及应力摄片,可间接证实韧带损伤的存在,另外亦可行踝关节造影,亦可间接证实损伤的存在,MRI能够确定血肿的范围,辨明韧带的撕裂、断裂损伤的存在及程度 。
踝关节肿胀:踝关节肿胀,踝关节活动障碍 。
踝关节疼痛:常见症状为局部肿胀、疼痛、瘀斑、肢体活动受限等 。
踝部骨折: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膝关节的关节面小,担负但的重量与活动却很大,故易发生损伤 。占全身骨折的3.83% 。多见于青少年 。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 。诊断时 , 首先应根据外伤史和临床症状以及 X 线片显示的骨折类型,分析造成损伤的机制 。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诊断_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鉴别】(1)外踝韧带不完全断裂:除一般性治疗如早期局部冷敷外,患足应予以严格制动,以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①前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外翻、背伸位3~4周 , 拆石膏后以护踝制动及功能锻炼 。②腓跟韧带不完全性断裂:踝关节功能位(90°~100°),外翻状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 , 后续治疗同前 。③后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则用小腿石膏外翻、跖屈位固定4~5周 。
(2)内踝韧带损伤中单纯三角韧带不完全性损伤:一般以小腿石膏内翻位固定4~5周 。轻度者亦可用宽胶布内翻位固定3周,解除固定后再行理疗及护踝外用 。
(3)单纯性下胫腓韧带损伤:采用小腿石膏、并于踝关节上方两侧塑形加压(用双侧手掌部加压) , 以使其复位 。固定4~6周后更换外用护踝 。
2.手术治疗
(1)完全性外踝韧带断裂:除因全身情况不佳不能施术者外,原则上均应行韧带修复术 。对修复困难的晚期病例,亦可用附近的部分腓骨短肌、大部或全部重建受损之韧带 。
(2)并发骨折的三角韧带完全断裂:对断裂的韧带行修补术,对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多为张力带或螺丝钉固定术) 。术毕以小腿石膏制动4~5周 。拆石膏后行功能锻炼及外用护踝 。
(3)并发有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三角韧带断裂(多伴有外踝骨折):于手术的同时,用长螺钉将胫腓下关节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 。
(4)并发移位骨折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在对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之同时,多选用长螺钉加压固定及复位,术后石膏制动6~8周,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石膏拆除时间 。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诊断,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方面的知识 , 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

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诊断_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的鉴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