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 中医治疗有妙招


风湿热 中医治疗有妙招

文章插图
导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 , 温毒上受……
(1)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 , 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湿热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湿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 , 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湿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法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 , 或兼以解毒 , 或兼以化湿,或兼以散寒 , 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 , 或多法合而施之 。
①风热痹:
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 , 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
方药:银翘散加减 。
银花15g , 连翘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蓝根30g , 芦根30g 。
加减:咽喉肿痛重者,加浙贝母,射干,杏仁,僵蚕 , 发热重者加葛根,柴胡 , 黄芩,重用生石膏 , 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用白虎桂枝汤加减: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蚕砂,老鹳草等,热毒炽盛者,酌选清瘟败毒饮或化斑汤加减,兼湿盛者 , 可酌加用藿朴夏苓汤,风邪偏盛者,加用防风 , 秦艽,孺莶草,威灵仙等 。
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湿热初起 , 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 , 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 , 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 , 透达之品不可不备 。
②湿热痹:
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 , 小便黄赤 , 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
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 。
方药:宣痹汤,二妙散,三仁汤加减化裁 。
苍术20g,黄柏9g,防己10g,杏仁10g , 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陈15g,蚕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 , 川革薜10g,泽泻10g 。
加减:关节肿胀明显且疼痛者,可加用活血药,如鸡血藤,当归等,取血行水利之意,同时可用地锦草200g,马鞭草50g , 桑枝100g,水煎局部浴洗 。
临床体会:湿为阴邪 , 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 , 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 , 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 , 通,渗等治湿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 。
③寒湿热痹:
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 , 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 , 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 。
治法:化湿清热 , 祛风散寒 。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化裁 。
桂枝10g,炮附子6g , 麻黄6g,防风10g,杏仁10g,白术10g , 薏苡仁30g,白芍12g , 知母10g,鸡血藤15g , 忍冬藤15g 。
加减:寒痛甚加川乌,草乌,热重加生石膏 , 丹皮,虚者加用黄芪防己汤 。
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湿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 , 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 。
④痰瘀热痹: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 , 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 。
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 。
方药:痰瘀痹痛汤 。
桂枝9g , 茯苓15g , 制南星9g,浙贝母12g,当归10g,炮山甲12g,地鳖虫10g,片姜黄10g,马鞭草30g,忍冬藤30g,鹿衔草20g 。
加减:湿重加防己,薏苡仁,热重加丹皮 , 知母 , 痛甚加制乳香,制没药,或加用制马钱子粉1g冲服 , 或用大黑蚂蚁粉3g冲服,气虚加黄芪 。
临床体会:湿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 , 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 , 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 。
⑤阴虚热痹:
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 , 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 , 少苔 。
治法:育阴清热,通经活络 。
方药:一贯煎加减 。
生地12g,北沙参30g,枸杞子12g,麦冬10g,当归10g,白芍12g , 知母10g,龟板15g,老鹳草30g , 丝瓜络20g,地骨皮10g 。
加减:心气不足,气阴两伤者 , 加西洋参,五味子 , 黄精,心烦不寐者,加枣仁,生龙骨,牡蛎,胆星,便干者,加首乌 , 桃仁等 。
临床体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 。
⑥血虚热痹:
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 , 脉细数 。
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 。
方药:四物汤加味 。
当归15g , 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黄芪15g , 阿胶10g(烊化兑服) , 鸡血藤15g,炙甘草6g,忍冬藤30g 。
加减:气虚重者加西洋参,太子参,伴见肾气虚者 , 加制首乌,桑寄生等,关节痹痛者 , 加地龙及马钱子粉1g冲服 。
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 , 补养不可碍邪外透 。
⑦营热心痹:
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 , 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 , 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 , 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 。
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 。
方药:参珠救心丹 。
西洋参9g,丹参20g , 苦参15g,珍珠粉1g(冲服),蚤休20g,麦冬10g , 五味子6g,生地12g,玄参12g,丹皮10g,菖蒲9g,郁金10g,天竺黄10g 。
加减:风湿热心脏炎或心内膜炎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应改用参附龙牡汤,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
临床体会:本症候相当于风湿热急性阶段出现的心肌炎 , 其致病之因是湿毒,病理产物是痰瘀,结果是心脏器质性损害,一旦罹患常伴随终生 , 故此阶段的治疗 , 对病情的预后与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观察 , 湿蕴化毒,致血分有热属实,邪热耗气易虚,虚实夹杂,病程冗长难愈,由于气虚卫气不固,又极易感邪而病情反复,治疗常攻补兼施,对部分住院病人,当前使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发点和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过量的输液及对激素的使用不当 , 往往事与愿违,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仍主张解热镇痛加抗生素加中医药辨证论治,争取获得良效 。
(2)针灸疗法:由于风湿热关节损害多有红肿热痛 , 故只针不灸,手法以泻为主 , 取穴以循经为主 , 或取阿是穴 , 忌关节腔深刺强刺 。
①毫针:
A.主穴取曲池 , 阳陵泉,腰阳关,环跳 , 风重者配膈俞 , 血海,寒重者配肾俞,关元,湿重者取阴陵泉,三阴交,化热者取大椎 , 风市 , 昆仑,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每5分钟行单方向捻转1次 。
B.辨证取穴配合循经取穴:风痹取风池,风府,膈俞,合谷,太冲;寒痹取大椎,命门,太冲,中渚;湿痹取太白,足三里,支沟,后溪;热痹取曲池 , 合谷,太冲;同时按病变部位循经取穴,如病变在阳明经 , 可加肩髑,阿是穴;如病变在少阳经 , 可加外关,阳陵泉等,按针刺常规操作 , 用平补平泻法 , 留针20分钟,1次/d,6次为1个疗程 。
C.取足三里 , 阴陵泉,阳陵泉,酌配阿是穴,风寒湿痹主穴用烧山火手法,风湿热痹主穴用透天凉手法,1次/d,10次为1个疗程 。
②三棱针:
方1:病灶周围处 。
方法:用围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皮肤围刺,刺破出血,如出血不畅,针后配用拔火罐拔吸,以出血为度,每周1次 , 以愈为度 。
方2:委中 , 曲泽,或病灶附近穴位显露静脉2~3根 。
【风湿热 中医治疗有妙招】方法:用点刺放血,先揉按穴位或病灶附近静脉,使郁血聚积一处,便于施术,再用三棱针点刺之 , 使之出血适量,体壮宜多,体弱宜少,每周1~2次 , 以愈为度 。

风湿热 中医治疗有妙招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