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因,伤寒的原因


伤寒病因,伤寒的原因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伤寒的病理病因,伤寒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伤寒病因
一、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中的D族 。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 。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
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 , 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均能诱生相应的抗体“O”及“H”抗原性较强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Vi”抗原见于新分离的菌株,在体内具有抗吞噬和抗溶菌的作用,故该类菌株可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繁殖 。但因其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效价低,对本病的诊断作用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故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维持1~2个月 , 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 。加热60℃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 。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此菌在菌体裂解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出现M1型质粒介导多重耐药伤寒菌株流行,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 , 值得重视 。
二、发病机制
【伤寒病因,伤寒的原因】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大;具有Vi抗原的菌株毒力较大,同样的感染量 , 发病率较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情况,较容易感染发病 。
感染: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 。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 , 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 。
潜伏期:伤寒杆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 。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质内繁殖 。部分经淋巴管进入回肠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即原发性菌血症期 。在摄入病菌后1~3天,进入血流的病原菌迅速被肝、脾、骨髓与淋巴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
第1~2周:伤寒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 , 仍在细胞内繁殖,然后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持续数天至数周,患者陆续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伤寒杆菌向全身播散,侵入肝、胆、脾、肾、骨髓等器官组织,释放内毒素,临床上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明显的毒血症状、肝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等表现 。
第2~3周:血液及骨髓培养常可获阳性结果 。伤寒杆菌在胆道中大量繁殖,随胆汁排到肠道,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向外界散播病原菌,部分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先已经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单核细胞浸润 。淋巴组织肿胀、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 。如病变累及血管 , 则可引致肠出血,若侵及肌层与浆膜层,则可引起肠穿孔,均属临床严重并发症 。
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 。内毒素增强局部病灶的炎症反应 ,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使之产生及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加上坏死组织产生的有毒物质,都可能与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此外,伤寒杆菌内毒素也可诱发DIC或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后者是局限于肾脏的微血管内凝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
第4周:人体各种免疫能力逐渐加强 , 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伤寒杆菌从血液与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病变逐渐愈合,临床表现逐渐恢复,疾病终于痊愈 。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 , 形成“伤寒结节” 。病变部位以肠道 , 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 。
病变过程包括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等四个阶段: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常见和明显 。按病变自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期,每期约1周 。
(1)髓样肿胀期:在起病的第一周,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粘膜表面,色灰红 , 质软 。其中以集合淋巴小结肿胀最为突出 , 表面形似脑回样隆起 。肠粘膜有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等变化 。
(2)坏死期:从发病的第二周开始进入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多数灶性坏死,并逐步融合扩大,累及粘膜表层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光泽 , 色灰白或被胆汁染成黄绿色 。
(3)溃疡期:一般发生于发病后第三周 。由于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形成溃疡 。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坏死严重者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甚至穿孔,如侵及小动脉,可引起严重出血 。
(4)愈合期:相当于发病后的第四周 。溃疡面坏死组织已完全脱落干净,并长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然后由溃疡边缘的上皮再生覆盖而告愈合 。
光镜检查下,上述病变的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大量见于溃疡的底部及周围,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强,胞质内含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 , 故又称为“伤寒细胞” , 是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此类细胞聚集成团,构成所谓伤寒肉芽肿或伤寒结节 。肠道病变轻重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尤其是婴儿,伴有严重毒血症者,肠道病变可能不明显 。反之,毒血症状轻微或缺如的患者,却可突然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 。
在肠道外的脏器中 , 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 。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 。肝脏明显肿胀,肝细胞浊肿,变性,灶性坏死,血窦扩张,亦可见伤寒结节 。胆囊呈轻度炎症 。严重毒血症者,心肌与肾可呈混浊 。玫瑰疹为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单核细胞浸润,可发现伤寒杆菌 。呼吸系以支气管炎较常见 , 亦可有继发性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 。偶尔可有肾、脑膜、骨髓、心包、肺、中耳等迁徙性化脓病变 。
三、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等传播 。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亦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也可引起本病的流行,而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伤寒病因,伤寒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伤寒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伤寒”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伤寒病因,伤寒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