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方法,登革出血热怎么办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方法,登革出血热怎么办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治疗登革出血热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登革出血热应该吃什么药 。
登革出血热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除实施登革热的支持及对症治疗外,尚需采取下列治疗措施 。
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与登革热相同 。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大便情况 。应保持2000ml/d左右的尿量,每天排大便1~2次 。并且,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尿液是否出现呈浓茶样或酱油样改变,大便是否呈柏油样改变 。
2.对症治疗
(1)纠正失水状态
对因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导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 。首先可选用口服补液,必要时才作静脉补液 。于补液的过程中 , 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尿量和血细胞比容 。不宜大量补液 , 以免因诱发脑水肿而加重病情 。
(2)纠正酸中毒
休克患者较常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纠正酸中毒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恢复血管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 , 并防止DIC的发生 。可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药物有多种 , 一般宜首选5%碳酸氢钠注射液,其次为11.2%乳酸钠溶液(sodium lactate solution),但肝功能损害者不宜选用乳酸钠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THAM)适用于需限钠的患者,因其易透入细胞内,有利于细胞内酸中毒的纠正;其缺点为静脉滴注时,万一溢出静脉外则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 静脉滴注过快可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 。这些药物的剂量可参照二氧化化碳结合化碳结合力测定结果计算:5%碳酸氢钠0.5ml/kg体重,或11.2%乳酸钠0.3ml/kg体重,或3.63%THAM 0.6ml/kg体重,可提高二氧化化碳结合化碳结合力0.449mmol/L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碱性药物只能起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的作用,而且当血容量不足时,其疗效常欠佳 。
(3)防治出血
有出血倾向者,可选用卡巴克洛(carbazochrome)(安络血)、酚磺乙胺(etamsylate)、维生素C及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者,宜暂时禁食 , 可口服凝血酶(thrombin),用冷牛奶溶解成10~100U/ml,500~4000 U/次,每2~4小时1次,口服 。亦可缓慢地静脉注射奥美拉唑(omeprazole),成人40mg/d 。严重病例可插内镜作诊治 。大量出血、严重贫血时,可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但应注意避免血液浓缩 。
(4)抗休克治疗
对休克患者应及时给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调整血管收缩功能 , 消除血细胞聚集以防止微循环淤滞,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保持正常功能等 。
①补充血容量:扩充血容量治疗是抗休克治疗的基本手段 。所用的液体可分为晶体液与胶体液,临床应用时需合理组合 。
A.胶体液:
a.右旋糖酐1酐10(分子量2万~4万):能覆盖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壁,增加互斥性,从而防止红细胞凝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流 。输注后可提高血浆渗透压 , 拮抗血浆外渗,从而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 , 降低血黏度,疏通微循环,防止DIC 。滴速宜较快(4h内) , 用量以不超过1000ml/d为宜 。然而,有严重肾功能减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出血倾向者应慎用 。偶可引起过敏反应 。
b.血浆、白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患者,血细胞压积以维持于0.35~0.4为宜 。
c.其他: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亦可提高胶体渗透压,而且不良反应较小 。
B.晶体液:常用的晶体液有5%、10%、25%、5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等 。静脉滴注的速度宜先快后慢,用量宜先多后少;尽快改善微循环、逆转休克状态 。补液量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和心肾功能状况而定 。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有无肺水肿、颅内压增高征出现,必要时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输液,或同时监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肺动脉楔压的梯度 。5%~10%葡萄糖注射液主要供给水分和热量,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 。25%~50%的葡萄糖注射液尚有短暂扩容和渗透性利尿作用 , 休克早期不宜用 。
扩容治疗要求达到:
a.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体温暖 , 发绀消失 。
b.收缩压>12.0kPa(90mmHg),脉压>2.7kPa(20mmHg) 。
c.脉率<100次/min 。
d.尿量>30mL/h 。
e.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
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扩充血容量的同时,酌情静脉滴注血管活性药物有助于纠正休克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两类: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方法,登革出血热怎么办】A.扩张血管的药物:适用于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应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常用者有:α受体阻滞剂:可解除内源性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所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淤滞 。可使肺循环内的血液流向体循环而防治肺水肿 。较常用的是酚妥拉明(phentolamine),其作用快而短 , 易于控制 。剂量为5~10mg/次(儿童0.1~0.2mg/kg体重),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开始时宜慢,以后根据反应,调整滴速 。情况紧急时,可先以小剂量加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0~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 继以静脉滴注0.1~0.3mg/min 。
B.β受体兴奋剂:以异丙肾上腺上腺上腺素(isoprenaline)为代表,有增强心肌收缩、加快心律、加速传导和中等度扩张血管的作用 。但在增强心肌收缩的同时,显著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和心室的应激性,易引起心律失常 。有冠心病患者忌用 。剂量为0.1~0.2mg/100ml:静脉滴注速度成人为2~4μg/min,儿童为0.05~0.2μg/kg体重 。心率以成人不超过120次/min , 儿童不超过140次/min为宜 。
③多巴胺(dopamine)具有兴奋α、β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视剂量大小而异 。当剂量为2~5μg/(kg·min)时,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 , 使内脏血管扩张,尤其使肾脏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剂量为6~15μg/kg体重时,主要兴奋β受体 , 使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而对心率的影响较小 , 较少引起心律失常,对β2受体的作用较弱 。当剂量>20μg/(kg·min)时,则主要起兴奋α受体的作用 , 也可使肾血管收缩,应予注意 。常用剂量为10~20mg/100ml , 静脉滴注速度为2~5μg/(kg·min) 。这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抗休克药物,对伴有心肌收缩减弱,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休克患者疗效较好 。
④抗胆碱能药:有阿托品(atropine)、山莨菪碱(anisodam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等 。本组药物具有解除小血管痉挛 , 改善微循环,阻断M受体 , 维持细胞内cAMP/cGMP的比值态势,兴奋呼吸中枢 , 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腺体分泌,保持通气良好,调节迷走神经,较大剂量时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心率加快,抑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凝聚等作用 。大剂量阿托品可引起烦躁不安、皮肤潮红、灼热、兴奋、散瞳、心率加快、口干、便秘、小便困难等 。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作用以抑制为主,有明显镇静作用 , 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谵妄、激动不安等 。山莨菪碱在解痉方面有选择性较高,而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优点 , 临床用于感染性休克,常取代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有青光眼者忌用本组药物 。山莨菪碱成人0.3~0.5mg/(kg·次)(儿童剂量可酌增);阿托品0.03~0.05mg/(kg·次);东莨菪碱每次0.01~0.03mg/kg体重 。静脉注射,1次/10~30min,病情好转后逐渐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药 。如用药10次以上仍无效 , 或出现明显中毒症状,应立即停用 , 并改用其他药物 。
⑤收缩血管的药物:只有提高血液灌注压的作用,而血管管径却缩小 。
⑥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 血压骤降,血容量一时未能补足 , 可短期内应用小剂量以提高血压,加强心肌收缩,保证心、脑血氧供应 。
⑦与仅受体阻滞剂或其他扩血管药物联合应用以消除其仪受体兴奋作用而保留其B受体兴奋作用,并可对抗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尤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例 。常用的缩血管药物有间羟胺(metaraminol)和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noradrenaline) 。间羟胺的剂量为10.20mg/100ml,静脉滴注速度为20~40滴/min 。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的剂量为0.5~1.0mg/d,滴速为4~8mg/min 。其中 , 以间羟胺较为多用 。静脉滴注时,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改变情况而调节滴速 。
(5)抗DIC
治疗休克时血液黏滞度增高,初期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而转为低凝状态 。发生DIC时,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凝血酶原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凝血酶时时间延长 , 血浆鱼精蛋鱼精蛋白副凝试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对DIC患者宜采用中等剂量肝素治疗,每4~6h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125 U/kg体重(一般为6250U),使凝血时间控制在正常的2倍以内 。DIC情况改善后可停药 。
(6)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①强心药物的应用:休克后期的患者常并发心功能不全,老年人和幼儿尤易发生 。出现心功能不全征象时 , 应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注速度,并给予快速起作用的强心药物,如去乙酰毛花苷或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 K) , 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输出血液功能 。
②维护呼吸功能鼻导管或面罩间歇加压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考虑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行间歇正压辅助呼吸,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治继发感染 。如仍不能使Pa02达到8.0kPa(60mmHg),应及早给予呼气末正压呼吸 。除纠正低氧血症外,应及早给予血管解痉剂以降低肺循环阻力 , 控制入液量,尽量少用晶体液 。为了减轻肺间质水肿,可静脉滴注25%人人血白蛋白并酌情应用呋塞米,以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③维护肾功能:当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时,应鉴别其为肾前性或急性肾功能不全所致 。在心脏有效搏出血量和血压回复之后 , 如患者仍持续少尿,可行液体负荷与利尿试验: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100~300ml,或静脉注射呋塞米40mg,如排尿无明显增加,而心功能良好,则可再重复1次 , 若仍无尿,提示可能已发生了急性肾功能不全,应给予相应处理 。若出现氮质血症 , 可作血液透析治疗 。
④防治脑水肿:当患者出现烦躁、神志改变、一过性抽搐或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应及早给予血管解痉剂,渗透性脱水剂 , 如甘露醇,及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
(7)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增强心缩,增加心搏血量;维护血管壁、胞膜和溶酶体膜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减轻和抑制毛细血管渗漏;稳定补体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等的活化;维护肝脏线粒体的正常氧化磷酸化过程和肝酶系统的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脑垂体内啡肽的分泌;拮抗内毒素减轻毒血症,并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此外,尚有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促进炎症吸收;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等作用 。采用大剂量的泼尼松龙30mg/kg体重或地塞米松2mg/kg体重作动物实验和早期临床应用,取得相当好的疗效 。虽然近年多中心临床试验未能证实糖皮质激素对纠正休克有确切疗效,但是一般认为对中毒症状严重及休克的病例,仍可酌情静脉滴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g/d,疗程为2~5天 。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登革出血热怎么治疗,登革出血热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登革出血热方面的知识 , 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登革出血热”找到更多扩展资料 ,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方法,登革出血热怎么办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