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原因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原因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病理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原因】一、发病原因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 , 一般为6~20um,宽0.1~0.2um , 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 , 位于菌体一侧 。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
钩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 , 最适湿度8~30℃ , ph7.2~7.5 , 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 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 , 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 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
钩端螺旋体的自然宿主主要是鼠类动物,、也是某些群的主要宿主 。钩体由病畜和带菌者的尿中排出体外,通过粘膜或受伤的上皮表面侵入畜体,鼻腔、咽喉、口腔和食道的粘膜以及眼结膜常是感染的门户 。
钩体病的肾脏病变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部分肾小管基底膜破裂,肾小管管腔扩大、管腔内可充满血细胞或透明管型 , 可使管腔阻塞 。对许多钩体病的患者肾活检,均发现有肾间质性肾炎,因而可以认为间质性肾小球肾炎是钩体病的基本病变 。电镜下小球内皮细胞无改变,可见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 。肾间质呈现水肿 , 有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个别病例有小出血灶 。多数肾组织内可找到钩体 。肾小球病变一般不严重 , 有时可见囊内出血,上皮细胞浊肿 。
二、发病机制
近年对钩体病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钩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溶解,释放出一种糖蛋白组分,即钩体毒素 , 具有抑制Na -K -ATP酶的作用 。这种细胞水平的作用与钩体病临床上的电解质失衡、心律不齐及腹泻等有密切关系 。进而提出Na -K -ATP酶是该毒素的特异性作用靶位,因为钩体糖蛋白组分对各Na -K -ATP酶异构体具有同样的亲和力及抑制作用 。
近来还发现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钩体病血管病变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有证据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外膜的某些组分可能直接参与了诱导和维持钩体性间质性肾炎的免疫机制 。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病因,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的原因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