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

【2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

2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

文章插图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 , 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阶段 。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 , 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 。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 。
1、儿童:对失去的恐惧
矛盾儿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们总是想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 , 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 , 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他们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个大孩子了 , 别老缠着我 。”结果造成孩子对独立的恐惧,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需要不断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爱他,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 , 父母就会消失 。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 。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 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抱怨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 ,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作出好孩子的样子 , 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 , 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 。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 。但不同的是,如果说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 , 那么追求型人格则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 。对追求型人格来说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灯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边都是很难以忍受的 。他为了能够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们生怕与对方产生矛盾或不高兴,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己,所以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上餐厅、运动等等 。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 。他们不像依恋型人格那样总是在抱怨生气 , 他们很少抱怨生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 , 习惯于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怕对方不高兴 。可是他们的种种努力往往并不讨好 , 而是使对方感受到窒息,没有一点个人的空间 。对于失去的恐惧常常造成猜疑和嫉妒,他们十分留意对方的行踪或者表情,对可能出现的所谓“第三者”非常敏感 。这种人常常在暗暗地伤心落泪 , 感叹“活得太累” 。
2、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 。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 。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 , 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 。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 。”“回来,那儿会摔倒的 。”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 。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 。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 , 他们允许妈妈抱 , 但同时总是把脸拧到一边,不让妈妈亲 , 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 。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忙于各种事情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配偶 。独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间,配偶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 。“你总是在控制我” , “你太粘人了” , “我需要一点自己的天地”,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抱怨 。他们与孤立型人格不同 , 孤立型人格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则会正面显示他们对亲密的需要 。他们最喜欢那种来去自由的关系,当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对亲密的需要时,特别是当他们感到某种内疚或对遭到遗弃的恐惧时,便会从自己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向自己的配偶频频示好,去取悦对方 。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 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了对方企图保待这种亲密状态,或对自己有进一步需求时,他们便会立即退缩,甚至生气:“你怎么没完没了?你的要求得太多了 。”迫使对方离开自己 。等他们再次“出山”的时候,他们会“忘记”与对方之间的不愉快,会奇怪对方为什么如此不高兴 。他们会试图改变对方的情绪,或批评对方对自己的冷淡:“我都有没事了,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如果气氛不能得到改善,他们会再次走回自己的小天地里去 。
回避性人格的另一个类型是我们常说的“花花公子”类型的人 。他们需要不断地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 正如小时候需要不断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样,但是又不能保持与异性的关系 。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得异性的爱,可是一旦进入一种稳定的爱情关系,他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 , 因为他们感到了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于是就又想方设法摆脱和终止这个关系 。同时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并不因此而消失,他们就又开始了另一段恋情 。对他们而言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求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的依恋期不能满足他对母亲的依恋要求,又在孩子的探索期严重地限制了他对独立和探索的需求 , 那么她就很可能造就了一个未来的感情不专一的“花花公子” 。

2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