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


3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

文章插图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 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 。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 , 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 。(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 , 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
1、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 。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 。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 , 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 , 将特定的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 。孩子在扮演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 。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
(1)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 。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 。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很多父母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 , 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 , 好孩子应该那样...... 。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 。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 , 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 。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 。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 , 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 。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 , 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 。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 。这种人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 。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 。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伴侣,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 。但是这些性格特征很快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 。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 , 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 。在他的生活中 , 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 。”“好好想想再说 。”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 。他们通常情感冷漠 , 甚至不近人情 。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 。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 。在恋爱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 , 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
(2)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对孩子的游戏认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顾 , 更不会对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给与积极的反应 。如果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不给予肯定,结果,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 。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 。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为使他们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
成年:顺从型人格
不被重视的儿童在成人后常常会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谁” , “我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你无视我的存在”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甚至情感,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情感,而不敢成为真正的自我,象变色龙一样,随时会根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颜色 。他们总是在察言观色,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总是过分地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对自我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别人的反应,他们的精力总是集中在如何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和关注 。他们最怕被忽视,不被关心和关注 。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出风头,不要太有主见 。他们总是努力地讨好和取悦对方,相信只要对方高兴自己就会得到关注、爱和幸福 。然而无论对方给与他多少关注 , 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没有被重视,没有被爱,或没有被承认 。他们总是在抱怨对方控制欲太强,情感迟钝,他们常说;“你从不关心我,什么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
2、能力的确定:
【3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通常从四岁开始 , 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 , 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 。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炫耀自己的能力 。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 。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
(1)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与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 。当孩子考试拿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 。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失败则是他们自卑和抑郁 。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 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成功 。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 , 会成为一个狂热的竞争者 。他们往往事业成功,蔑视道德 , 缺乏同情心 。他们总是指责别人不努力,太笨 。他们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不断获胜,才能维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败 。他们做人的标准是不要失败,不要犯错误,永远在追求完美 。因为他们深信:“如果我是最优秀的 , 就会得到爱 。”他们在恋爱婚姻中总是要居高临下,控制对方,家庭也是他们竞争的战?。?而对家庭的支配权就是他们竞争的目标 。他们倾向选择一个能力明显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 , 一方面要求配偶服从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时不断地抱怨对方胸无大志,太笨 。
(2)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与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 。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看人家xxx多聪明 , xxx多优秀 。”“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没用 。”“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艺 。”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 。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 。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但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 。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 , 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 , 等着别人的失败 。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 。他们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
成年:巧妙的妥协型人格
这些孩子长大后,如同他们小时候一样,不喜欢参与具有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 。在人际关系中,喜欢当面奉承但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 或用手段贬低和破坏别人的名声和形象,使别人痛苦而从不自责 。他们通常从事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 。从不公开与看起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竞争 。而是表示无兴趣参与竞争,说:“我从来不愿出风头”然后通过贬低别人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
他们在恋爱中表现为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消极抵抗,或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他们总是指责对方太要强:“什么都要听你的”“你什么都要占上风” 。总是抱怨自己被控制 , 自己的能力不配对方承认 。

3 童年家庭生活影响日后择偶观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